上文已经介绍了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悟道”,成为“圣人”,那么怎么才能确定自己真的“悟道”呢?或许我们可以从王守仁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假设你们小区只有一个人来过洛阳,你对洛阳很感兴趣,也想要去看看。之后他跟你讲述了去到洛阳你会遇到什么,或者留下书信和照片,等你真的到了洛阳之后一对照,就能确定自己有没有来对地方。古人就是这么做的。
史书记载王守仁在夜里突然“开悟”,之后便兴奋的狂笑不止,惊得众人非常以为他发了疯,便纷纷上前去问他是怎么一回事儿。王守仁也不做答,在狂喜过后便恢复了平静,拿出了一些书籍,上面记载了一些“悟道”后的情景,等王守仁一一对照过后发现非常吻合,由此则终于确信自己已经“悟道成圣”。那么书籍上记载的到底是什么呢,我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关于孟子一章的介绍里面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孟子认为人人都是圣人,因为人都有仁、义、礼、智四端,如果都扩充此四端的话,就都有可能成为圣人,达到“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于天地同流”,后来的儒家称为“天人一体”的境界,冯友兰先生称之为神秘主义倾向。而这种境界,是包括儒家、道家和后来的佛家都认为是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得道之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虚假的贤者模式:相信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在经过男女双修以后,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呈现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有的会累过头倒头就就睡,很多人戏称为“贤者模式”。但是有一个特点,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几天,就需要再一次进行双修来达到这种境界,并且频率不好拿捏,多和少都会时人的头脑变得混沌,身体还可能由此受损。
真正的贤者模式:通透、有力量。道,就是万事万物运行的原理,一个人“悟道”成为“圣人”之后,就获得了的关于万事万物知识、并且掌握了利用的方法,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即“万物皆备于我”。同时期有的人评价孔子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当时的决心和力量有多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下于天地同流”表示既拥有自强不息的品质,又拥有宽广的胸怀。一旦“悟道”之后,这种状态会一直伴随你,就像获得了一面镜子一样,需要时时擦亮,不至于落满灰尘,从而在你照镜子的时候看不清自己。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好的,这个问题就写到这个。经过上面我的对比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可以在评论区和我互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