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产品分析报告
产品小白汪在这里献丑了,欢迎大家指导评论。
一、产品介绍
1. 产品定位
「即刻」是一款基于兴趣的信息推送工具,支持 iOS和Android 平台。它让用户以关注感兴趣的人物、资讯和事件等相关主题的形式,同步跟踪对应主题的更新动态,并通过爬虫算法+内容编辑的形式精准推送通知,让用户及时获取自己关心的信息,帮助用户过滤掉无用或不感兴趣的消息。精准化推送,就是即刻与其他新闻咨询类应用所不同的地方,这是它最大的亮点。
2. slogan
每天10分钟,看点好东西!
3. 产品特点
a.我关心的,即刻都知道(每时每刻,三十万细分的兴趣主题为你追踪你想知道的任何信息。一有更新,「即刻」告诉你)
b.告别标题党,拒绝垃圾推送(即刻以算法与人工智慧精挑细选,让信息一目了然,确保你收到的每一条信息,都值得被推送)
c.与更多同好分享你的见闻与感受(每一个独到的声音,都值得被更多人倾听。在即刻,你不仅可以创建主题,更新动态,还可以在主题中发表观点或见闻,更深度地参与内容分享)
体验环境:
二、 产品概况
即刻上线至今三年半时间,它在2016年以前以不断补充产品功能,完善用户个性化服务为主,而16年后慢慢增加社交权重,丰富用户社交行为,同时不断优化产品用户体验,规范产品设计规范。据七麦数据的近一年数据显示,即刻在iOS总榜排名512位,应用榜(免费)排名436位,社交类(免费)排名32位。有趣的是,在今年4月11日以前是属于新闻资讯类,排名第4位,而后划为了社交类,活跃率也在2-3月间近一倍的涨幅,随后保持平稳状态,具体原因可能是由于在2-4月间进行的多次版本的迭代中主要功能集中于增强产品的社交属性。
Android系统累计下载量及下载渠道图
即刻近一年的排名趋
即刻半年的活跃率
三、 产品分析
自玩即刻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每天10分钟,看点好东西?好吧,我承认,你赢了,我相信自己每天已“中毒”n小时了)。本着对即刻的喜欢和想成为产品经理的决心,结合几个月来的体验感受,写下了这份简单的使用分析报告(其实心里是瑟瑟发抖,尬脸一笑)。下面我将从两种逻辑进行分析:
第一种逻辑:根据即刻的用户、场景、需求和功能满足来进行分析。
第二种逻辑:根据《用户体验五要素》: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来进行分析。
第一种逻辑:
一.用户分析
1.1痛点1: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每天数以万计的信息随即而来,信息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于我们的接受程度,并以海浪式四面八方的涌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爆炸表现为:新闻、娱乐、科技、广告信息量激增与个人信息承载能力有限的矛盾。
痛点2:现有的社交app中过于强调通讯功能,而传统的社交app已将市场基本垄断,周围的好友随着时间流逝交际越来越少,彼此间缺乏一定的新鲜感,模式太过于固定,社交范围受限。
1.2目标用户:在信息爆炸面前想要降低获取信息成本的用户;获取新鲜感和扩大交际圈的用户。
1.3用户属性:从下表可以看出,即刻的用户绝大部分都为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30-39岁的年轻人占比近60%,这个年龄段属于大部分中高等消费者人群,对于精准的信息内容获取极为需要。综合下表可以看出,即刻用户较为年轻化,也是实用操作性强的人群,所以在优化迭代的时候可以考虑将产品的调性往用户实用性方面靠拢,增加20-50岁人群所需的实用性(如求职、学习、教育、职场、育儿、养生等)产品内容。
二.使用场景分析
具体场景一般分为三种使用动机:
1.用户已经明确了自己感兴趣、有用或想要浏览的主题内容;
2.用户并不明确想要观看的主题,而是一种出于无聊或单纯的打发碎片化时间的目的,随意点开瞎看,更多为主动点开;
3.看到即刻推广,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单纯体验新鲜感的社交、游戏目的交友类。
从下图的用户分时行为可以看出,用户集中的使用时间段为夜晚,因为用户偏向于年轻化,用户白天时间多处在上课或上班的过程中。可以看到8-9点、11-13点时间段中使用时长均有小幅度提高,推测用户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或者乘车、休息时间来看资讯的;而在18点以后产品的使用时长逐渐上升,因为晚上的空闲时间多,但在0-6点间用户使用时长增长过快,考虑到人性化和用户的健康体验,即刻可以考虑推出晚间限制提醒模式。
三.需求分析
3.1阅读需求:即刻这款产品想要帮助用户解决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我们如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随即「即刻」应运而生,帮助用户获取信息,过滤掉无用的信息垃圾,精准推送优质的信息,节约用户时间和精力。
3.2社交需求:即刻让各个有着共同兴趣的人有机会成为好友,获取某种收获(比如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打球提高技术,吃饭获得美食体验,读书获取信息和分享阅读体验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交际范围,满足人们对某种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功能分析
4.1首页阅读体验较好
1.种类较为丰富的兴趣主题(资讯、文化、生活、娱乐、游戏等)
2.干净简洁的页面,评论、点赞、分享操作简单方便
4.2发现:面临众多主题、无从选择
1.个性化推荐:据阅读主题精准推荐相关,获取资讯多方位
2.推荐方法:
基于相关主题的推荐;
基于同类便签用户的推荐
基于即友的关注推荐
基于发现的移动兴趣版块推荐
3.搜索:找到最新的热点事件新闻、主题、消息、用户,缩短阅读时间,提高效率。
4.新鲜刺激版块:更多专题精选,勾起用户的好奇心理,帮助用户卸负放松
好奇心研究所:饭圈段位测试
三分钟假装情侣:满足用户对异性的交流渴望,清除尴尬腼腆的壁垒心理
三人匿名群聊:满足用户对交友的需求;发泄自己心中不愉快的情绪
4.3动态和发布新动态:
1. 社交需求满足:和好友想法交流,思想碰撞
a)动态分享:类似朋友圈(点赞、评论、转发即友的动态想法等),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即友的认可,精神层面的满足。
b) 与自己共同主题关注的即友交流看法,提出问题,引起共鸣,拉进好友之间的互动距离,保持联系。
c) 添加微博和通讯录好友、推荐有趣的即友,共同玩小游戏交友
2. 自我实现的需求:
a) 想法、问题等分享到动态,可获得即友和主题用户的回答、点赞和评论认可。
b) 即友关注的有趣主题,充分激发用户对主题的关注阅读兴趣
4.4我的:关注的主题、收藏、自创主题
a) 关注的主题:方便快捷找到关注的感兴趣主题目录,快速进入想阅读的主题内容,回顾主题的历史内容等
b) ]收藏:避免阅读后的遗忘,可快速回顾所有的内容
c) 自创主题:借助有趣的追踪机器人来追踪用户关注的人或事件思维最新动态,将具有共同兴趣的用户聚集一起。
第二种逻辑:
1. 表现层分析
1) 视觉交互效果较好,操作简单
2) 页面干净简单,没有过多弹窗、banner广告等
2. 框架层+结构层分析
即刻沿用的是底部五分类形式:首页、动态、发布、发现、我的。
a) 框架展示层级上清晰、信息展示简洁明了
b) 首页、动态、发布、发现、“我的“层级清晰,功能划分明确
c) 视觉焦点和信息层级比较清晰,主次分明、符合浏览习惯
详细的产品架构图如下:
1. 首页:关注主题社区页面,以瀑布流的形式,展示用户关注主题的内容更新,展示推荐的热门消息以及附近的动态和主题社区。
1) 关注:关注主题的内容更新,推送主题消息
2) 推荐:推荐的主题信息,扩大兴趣主题圈。
3) 附近:附近本地人群发布的动态、位置等信息,可查看即友的基本信息,更容易发生共同话题,引起用户更强烈的话题认同感
4) 搜索框:可以搜索热点、热门信息、主题、用户、消息、搜索历史
5) 主题社区:对自己所关注的主题进行优先级管理
2. 动态:展示的是基于主题订阅的UGC内容及用户互动,已关注的大V动态、发布动态、有趣的人值得关注、发现即友、聊天。比较有趣的是动态顶部的发现即友和聊天按钮更增加了产品的社交属性,有利于增加新用户和用户社交链。
1) 大V动态:理解到其他大V的想法,焕发自己的思维
2) 发布动态:和发布动态按钮功能一样,这里两个显的就有多余了
3) 有趣的人值得关注:将有趣的主题进行展示,间接引导用户关注更多的主题
4) 发现即友:在界面中可以对微博好友和通讯录好友唤醒,还有其他即友推荐
5) 聊天:聊天消息的更新,去发现有趣的朋友
3. 发布动态按钮:在底部tab布局可以看到,将关注和推荐页面合并到了首页变成了两个频道,增加动态页面和发布按钮,用户发布新动态,让自己的想法、主题及问题可以与即友共享,引起共鸣。但信息流体现上也显示出动态内容与PGC内容形式上的不一致,此部分可能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
4. 发现:可以随意搜索心中所想要的内容、主题、用户、消息等;
1) 有趣的精选版块:三分钟假装情侣、三人匿名聊天都增加了用户的好奇心理,控制了用户粘性,利于吸引新用户的参与
2) 主题分类明确:将各个主题进行分类组建,让用户能够更加需找到对应感兴趣的主题,但是版本迭代后将主题排行榜取消了,我个人觉得不妥
5. 我的:展示用户的基本个人概况,管理关注的主题、查看收藏和管理自创主题等功能。
1) 个人中心:即刻在探索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个人中心可以增强用户的自然属性,包括页面背景和基本信息(头像、昵称、签名等)两部分。对个人信息进行设置,分享个人名片设置的过于隐秘了
2) 我关注的主题:进行所关注的主题管理、搜索、优先级排序
3) 我的收藏:进行自己喜欢的内容管理、回忆
4) 我的通知:系统通知信息的更新、即友相互的关注
5) 我穿创建的主题:利用追踪机器人,帮助用户进行内容爬取、反馈,将共同兴趣的即友聚集一起;但明显的问题就是可创建类别十分有限,而且创建主题数量受限,当然也是一种可以考虑植入软光的方案以及可以采取收费模式
3.范围层分析
3.1.功能较好,用户体验佳(可参考第一种逻辑介绍)
4.战略层分析
4.1.考虑商业化需求,进行内容订阅付费体验
4.2.供应链整合,软广植入,可借鉴知乎的问答模式进行呈现广告,IP打造
4.3.可以考虑线下组织交流活动,扩大用户的实用交际需求
5.用户激励机制
在聚合资讯类APP中,一般都会存在一些用户激励的手段或方法,如签到、会员制、用户等级等,给用户提供一定的会员特权,如专属活动的参加权利、创建主题的延伸权利等。这些手段对于用户使用粘性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在即刻APP中并未发现任何的用户激励机制,越发的体现出了前面所讲的产品定位:一款基于兴趣的极简信息推送工具。但我个人认为用户激励手段与此定位并无冲突,极简信息推送重点在于信息的极简上,并非产品的极简,而用户激励手段作为提高用户使用粘性和活跃度的重要方法,有着突出的作用。
四、产品优缺点分析
优点:
1.精准推送:即刻定位于用户的订阅主题,反之推送给用户已订阅主题的相关内容和更新信息能够让用户降低对push的排斥程度,以及对信息超符合的接受程度,与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不同,即刻主打的是更精准的推荐,它推荐的是用户真正想要的,这让即刻在算法主导的内容分发大环境中独树一帜,找到了自己产品的特点,让即刻获得了独有的优势。
2.用户自主创建主题:用户关心的信息是多种多样、个性化的,倘若只是依靠官方创建主题,用户关注的话,很难真正解决让用户获取他们真正想关注的信息需求。在其他产品中,用户自己产生的UGC内容通常是没有规律,或者质量较低的,而即刻开放编辑器,通过用户自己创建主题的方式,有效的筛选出UGC内容中能够引起用户普遍感兴趣的部分,不仅提高了整体的内容输出,增加了有价值内容数量,更让创建者产生强烈的社交体验,参与者发现更贴近自己的主题内容。
缺点:
1.主题呈现:原来即刻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快速产生大量的有价值的主题,以供用户进行消费,而现在即刻的问题应该是如何让已有的大量话题在第一时间呈现在用户的眼前,即刻在主题呈现上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如搜索、话题细分等等,但不能否认的是即刻主打的就是用户感兴趣的主题,但现有的呈现方式仍然是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的,可能这个需求是永远无法被满足的,但如果能产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一定可以更有效的提高用户的使用粘性。
2. 重复推送:在动态页面上即友正在分享的内容过于频繁,连续几天刷新内容是重复的出现,试想用户在刷完自己关注的消息后想看看即友分享的内容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消磨时间时,却发现有大部分消息是自己前些天仍然出现过的,感觉必然很厌倦。
五、建议
即刻的三要素:主题,消息和用户。下面我也将从对这三个角度的考虑来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
1.软广植入:广告商以主题的方式呈现广告内容,符合即刻的氛围,让广告和主题无缝对接,就像知乎以问答的方式呈现广告,使用户对广告的排斥性减弱,减少用户的抵触情绪,增加接受度。用户的日常一般行为表现在吃、住、玩、物方面,而即刻的主题可以呈现聚合类的广告,介绍好吃、好玩的,好物,好玩的app等等,吸引有兴趣的用户关注主题,定向推送,而即刻就起到一个中间渠道的作用。
2.优化推荐算法:用户无聊想打发时间的时候,怎么推送给用户他可能关注的消息或者主题,这个需要即刻去优化推荐算法,现在即刻的动态页面即友正在分享中过于多的重复内容出现,应该增加用户行为监测点,增进对用户的了解,通过对用户点击主题、主题内容停留时间、内容界面操作行为的统计来对用户推荐页进行针对推送的话,优化推荐算法,可以更好的优化用户体验。
3.商业化方面进行内容付费:即刻也可以培养像微信公众号,知乎专栏的一些大V,以此为发展路径,培养用户内容付费的习惯,帮助大V变现等,也能实现增收。因为即刻做到了更加细化的内容分发,所以可以跟线上线下的内容服务商合作,内容服务商将内容细化成不同的主题,在即刻分发内容中,用户付费订阅自己关注的主题。
4.完善社交功能,增加用户粘性:可以在发现即友里面增添好友渠道,如微信、陌陌等,将好友圈进行扩大,形成较大辐射至周围交际圈。其次,可以仿制微信小程序一样增加新鲜的交际游戏在发现页面的精选版块,即刻的三分钟情侣、三人匿名群聊都给其带来了一定的新用户,原因可分析为新鲜,满足用户的大众好奇心理,那么为何不可以在这里做更多的计划呢?
六、结语
即刻集合了多个渠道的信息,以主题的方式统筹,将零散在各个渠道的信息按照主题集合在一起,通过主题订阅来精准推荐,给用户真正想要的内容,就是这个精准化的核心点让即刻在大众化的算法分发产品中用自己独特的定位杀出了一条血路。但以主题进行用户留存的方式对产品的后期运营提出了较大的难题,毕竟每个人感兴趣的主题是有多个的,又不尽相同,众多用户的的主题管理、选择、内容丰富都是运营的难题,对于增加用户粘性的困难也是极强的。即刻的定位已经定下了产品的调性高度,在如今的情势下,即刻如何在未来社交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如何在众多主题内容中保存当初的初心,对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进行满足,这些都是即刻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而我也会持续关注即刻的动态发展,希望即刻能够在未来拥有更为全面的战略思维,也期望自己在产品的道路上不断修正学习,早日从一枚小白成为产品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