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欢迎您来看看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的油菜花开了"!
每年春天,婺源的小兄弟都会盛情相邀。
友情的召唤,美景的诱惑,说走就走的上了往婺源的高铁。
小兄弟预订了宾馆,又去接站,还安排了当地特色的晚餐。所谓宾至如归,大抵就是这种感觉吧!
晚餐后去逛步行街,灯光璀璨,人不太多。雨后空气清新,是那种带一丝甜,又有一丝丝乡野气息的味道,很喜欢这种舒畅的呼吸。
一直不喜欢太大的城市,穿行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感觉真的喘不过气来。再加上这些年久治难愈的霾和污染严重的水,还有每天堵车又堵心的耗费时间,总觉得是对生命的浪费。
在这种慢半拍的地方,可以很慵懒地晒晒太阳,也可以专心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让生命的实际长度象皮筋一样拉长。
小兄弟一大早就开着车来了,拉着我们去领略婺源美景。
婺源的景点分散且有点远,不过一路都是被翠绿勾勒的金黄的色块,镶嵌着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也就不觉得远了。
闲聊中不知不觉到了一处景点一一汪村。
汪村是百年老村,依水而建。一条老街,人流鱼贯,店铺林立。老街后面一河,水碧绿带蓝,白鹅麻鸭悠然其中,老远看到红红绿绿,三三两两捣衣的妇人,邦、邦、邦……不紧不慢。羡杀了那些远道而来,每天在城市狼奔虎突的旅人。
河水绕个弯,抱住了村头,形成玉带抱腰的好风水,按传统说法,可是旺丁旺财之格。走进这个村最值得一看的俞家宗祠,果然如此。
若大宗祠,显得有些空荡,唯墙上介绍俞家出过哪些达官贵人的牌匾,述说着这个家族曾经的兴盛与昔日的荣光。
俞家宗祠前的河水里,被人倾倒了许多建筑垃圾,在清澈见底的水里分外刺眼。管理和居民素质的缺失将会是这片美丽山水的隐忧。
从汪村出来,车子沿河岸七弯八拐,就到了江湾。因靠着后龙山,当地人说这里有龙脉。故自唐代建村以来,人才辈出。从明朝户部尚书江一麟,到清朝音律家江永等许多名人雅士皆出于此。当然,最显赫的要数某江姓大人物。据说婺源旅游的兴盛就得益于这位大人物来此寻根问祖。
在江湾逛了一大圈,看点并不多。除了江家的老宅或是宗祠有些气势,其他的感觉都是新修的“古村",且商业气息浓厚。真正印象深刻的是婺源小兄弟在江湾请我们吃的那顿饭,牛肉炖牛筋,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菜,好吃还不太贵。
到了婺源,篁嶺是必看的景点。
就冲机场、高铁站那幅硕大的宣传画,据说在各类摄影比赛中获奖十多次的《晒秋》形成的视觉冲击,也不能不去一游。
也不知当地哪些官员脑袋发热,拍板在旅游旺季修路,弄得尘土飞扬,坑坑洼洼。把人们对美景的向往渐渐磨砺成莫名的烦燥。
篁嶺建村500年,海拔500米。当地人很是骄傲的宣称,篁嶺是出过清朝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镛的地方。其实明朝之后,朝廷再无宰相,估计应是和宰相差不多大的官,那也是相当的牛逼了!
暖春如夏,灼人的热浪向车里涌,加上山道婉转,让人晕晕乎乎。再说两边的油菜花尚未全开,看上去平常不过。我提出就把车停在半山腰,随意看看算了,还可省些门票和下山的缆车钱。
小兄弟劝我,既然来了,怎么都得进去看看。
花过钱的景与免费的果然不同。
两山之间,架一座凌空拉索桥用来观景。
篁嶺村对面梯田的油菜花全开了。桃花梨花都来凑热闹。
一片一片的金黄;一畦一畦的油绿;一树一树的繁花……层层叠叠的色块依山堆积。
穿过半爿天街便进了村,古老的房子都是微派建筑,白的墙、黑的瓦,飞檐斗拱,如积木般顺着山势而搭建。家家户户伸出的木架上都有几个竹编的大圆盘,晒着红的辣椒白的萝卜黄的稻谷。各种各样的色彩协调如一个硕大的调色盘,美到让人窒息。
村里有出过大人物,自然有一些大宅,看规模、气势,还有精雕细刻的门楣与画栋雕梁,都是豪门气派。如今有的成了民俗博物馆,有的展览着字画,有的成了喝茶歇脚之地。大宅外几株千年古樟,还有几百年的红豆杉,让这个村子显得久远和神秘。也让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绵长。
再普通的山水,有了历史的沉淀,也会变得厚重。若再加上文化的滋养,就会灵动而富有韵味。
从篁嶺出来的感悟,也是整个婺源之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