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点长,认真读完,一定收获甚多!
为什么读这本书?很简单,就是我写文章实在是太慢了,过程实在是太痛苦了。
很多次的沟通,归因是
1、时间耗在列大纲(没思路)
2、时间耗在找素材(有了大纲后找不到合适的素材)
顺着这些运营,去和我的上级做了很多次的沟通、调整写作的时间规划,但是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当时隐隐约约感觉到我的日常积累是有问题的。
好多笔记写完了就结束了,好多文章看完了也就结束了。
导致我写文案时所有的思路和文案都要现找,现想,全靠运气。
后来听播客的时候,偶然了解到一位产品经理少楠。
他之前写文章也很艰难,常常写了开头就写不下去了,因为思路因为素材等等受限。
但是后来他通过卡片笔记法,把写作变成了一个搭积木的过程。
平时通过卡片积累素材,到了写作的时候,就把这些素材拼接在一起
然后写作就不再是一项要从零开始的大工程,而只是对于素材的小修小补。
更重要的是他为了大家可以更好地实践卡片笔记法,还创业做了一个笔记APP,叫flomo(浮墨)。
我非常惊喜,下载了这个APP,开始做自己的卡片笔记。
现在已经36天了。收获大概是周报写的非常快。
但是我发现我并没有真的实现搭积木式的写作,我的写作过程还是很艰难。
所以我意识到,我可能还没真正get到卡片笔记正确的用法。
所以我找到了卡片笔记法的源头——德国社会学家卢曼。
他在长达三十多年的研究中,通过日常的积累,大约90000张卡片,出版了58部著作和数百篇文章。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如果你是知识工作者,不需要再为明天的更新些什么而焦虑,也不需要为自己和热点之间寻找结合点而焦虑,因为你平日里的输入就是在输出,最后写出来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卡片笔记写作法》P22 译者序
这简直就是我未来幸福工作的图景!
以这本书为起点,我开始探索卢曼的卡片笔记法。
希望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这套写作和思考的方法,让自己的日常写作更加轻松。
卡片笔记法实践要点
书里的精彩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大家从自己的经验出发,都能读出不同的内涵。
这里仅以我自己的视角,分享几个要点给大家。
1.
重新定义输入
听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只是看到了信息,却没有将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做卡片笔记,首先要避免不加思考的摘抄。
自己的思考并不意味着完全要不同于原来的文字。
有时哪怕是精简一下语言,调整一下语序,这样我们第一次学习的时间也就更有价值了。
本书会建议大家,用自己的语言,以标准化的格式记下笔记,再让笔记之间产生联系,催生更多新的想法。
2.
是记录技巧,更是工作流程
以往接触的笔记方法,涉及2个方面:
① 记笔记的形式(一页纸法、九宫格法、康奈尔笔记法)
② 记笔记的原理(费曼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PQ4R法)
这些内容大多数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长久积累下来的笔记要怎么联系起来,很少有人提及。
这样的问题会让我们的学习成果不能进行跨领域、跨时间的积累,从而像卢曼教授一样,把笔记变成自己的生产力引擎,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洞见。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加上一些技巧而言,它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完整的工作流程。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如果一个写作任务或者是论文即将到DDL了,你手头还是没什么可以写的,你当然会感到恐慌。把日常积累的东西整理成另一篇书面文章,当然要比重新构思,临时找素材要容易得多。
为了形成这套工作流程,我们需要先阅读这本书,然后用自己的话去理解记忆其中的要点
之后选择一项学习或者工作的任务(比如写论文),去付诸实践。
然后一段时间后,再结合使用的体验,重新回看,看看自己遗漏了哪些要点,或者是有哪些新的理解,哪些点还可以去实践。
学习时,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去拆解和理解书里的原理
运用时,要像故宫里修文物的师傅一样,多次、分层地去复原书里的原理。
工作习惯的改变,肯定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
简单的方法也需要融入到自己的工作流程中,才能发挥效用。
不然再好的汽车,没有路,根本就发挥不了作用。
3.
卡片笔记的分类
本书的核心,要你写下的一大堆笔记可以达到群聚效应可以通过相互联系,激发出洞见,关键是要区分笔记,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闪念笔记(快速捕捉想法)
记录下日常灵感就行,任何方式写都可以,只起到提醒的作用,会在1-2天内扔进垃圾桶。
没有被删除的,需要进一步思考改写成永久笔记。
大多数想法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有的想法则可能成为一个重大项目的种子。要区分它们。
② 永久笔记(灵感+你的特定思考,和你目前研究的课题有关)
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比如信息来源+和你的问题联想和思考),顾名思义,永远都不会扔掉。
它们会以同样的格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
你也许会在读到精彩内容的时候进行划线批注的,但是卢曼教授不会这样做
他会把想法用自己的话做简单摘录,思考它和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相关性,然后和其他的卡片建立联系,存储成为永久卡片。
而且永久卡片也设置了一个反馈正循环
1、你只有用自己的话去表达这些想法,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它。
2、当我们试图将现有的知识和之前的笔记联系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发现矛盾的地方,一致的地方,重复的地方,可以帮助我们去让不同的思想进行碰撞,获得进步。
我们拥有的信息越是互联互通,我们学习起来就会越来越容易。
很多艰涩的理论知识只靠死记硬背,很难长久记忆,然而一旦和我们熟悉的原理结合起来理解,你就快速识别,永远都不会忘记它。
③ 项目笔记
它们只与特定的某一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的项目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者存档。
4.
相关软件和使用方法
产品经理少楠在了解了卡片笔记写作法之后,不仅通过3年的积累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还做了一个卡片笔记软件笔记flomo,在此推荐给大家:
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进行注册,开始自己的第一张卡片笔记:
https://flomoapp.com/register2/?MTY2Mjc1(可以获得28天的会员功能)
更多使用方法也可以关注flomo的官方服务号,查找历史推送,当然也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书(微信读书上应该也有)
它和传统笔记不同,有以下特色功能
1、快速记录闪念笔记,把灵感记录下来。
可以直接通过微信服务号输入,有点像文件传输助手
可以配合扫描软件,将书本上的内容识别并保存
可以通过IOS快捷指令,在手机上阅读时快速摘录和批注,不用跳出粘贴复制
2、不再设置复杂的文件夹
不提前预设知识结构,通过1个或者多个标签(多级标签系统)进行管理。
不刻意分类,让结构自然生长。
3、定期回顾
每日定时推送之前的想法和笔记,定时回顾,有些内容禁不起时间检验,就可以删去,同时也可以看到自己思想的变化。
flomo的中文名字是“浮墨”,意思是浮于墨上。意味着笔墨之上,那便是我们关注的根本,旨在帮你更好地思考。
这也是推荐flomo这些工具的初衷:重要地不是更好地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以上内容常看常新,每次都有新的启发,工具的使用,核心还是提升效率,更好的完成工作。
附我在4月份给我的伙伴们分享过的一段话~
昨天读了吕白的一本书,里边谈到一个点,时间利用效率,我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大家分享一下。
在他看来所谓时间利用效率不仅是提升做每个板块事项的完成效率,更为关键的是让你做的事项A和事项B有联系。
事项A加事项B能产生事项C,A\B\C又能整合成D,最后D反哺A\B\C。
举例:
吕白接手了线下爆款写作营培训
先将自己开设的课程设置成话题,499一小时来做解答,提炼共性问题,给解决方案,线下写作培训的思路也清晰了。
本次话题的一对一分享-带来做相关培训的邀请
根据现场分享反馈做内容升级和优化,给企业培训-企业家添加微信沉淀自己的思域流量
分享内容打磨后变成付费课程-30W收听
个人品牌打造好后,整理自己的内容出版成书。
读完了我想我怎么可能和大佬一样有这么多可迁移的场景呢?
事实上是可以的,以我们日常工作为例
首先是基于我们是有自己的事项推进节奏和目标的
年中述职你希望自己展示的内容是什么-拆解到每个月你需要完成什么目标-对应每周需要推进什么事项。
那么
-周报【周度总结】
-4周后就成为了绩效沟通素材&与上级的一对一沟通素材【月度总结】&组内月度事项梳理素材
-数月后述职素材【年中述职&年终述职&晋升述职】
那么周报便成了个一举多得的事。
只要做好周报,其他的板块基本上做内容整合即可
同时还可以实时对照目标,调整自己的状态。
以我自己为例
日常推进事项会每日整理在阅读事项表格当中
周报可直接粘贴
周例会汇报可直接粘贴
同时月度整理的文档完全可变成我述职文档。
你看,写周报因此变成了一个多么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