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孤陋,以前没听说过余秀华,只在前一段看到有人拿范雨素与她作比较。从《朗读者》上看到她,着实吃了一惊。
走路摇摇晃晃,身躯扭曲不直,脖子与头似乎分离,说话表情严重吃力。
病体!错乱!艰难!自卑,意志却刚强不弯!
——这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
后来看了她读的诗(因为与其听她念,不如自己直接看右边的文字),稍有震惊,但也没时间太深入体会。随后百度了一下,看了她一些资料,才真正震惊!久居乡间,倍受苦难,却有如此绮丽幻想,如此精彩文笔!著名诗人!当之无愧!
她的诗,显示了内心长期的孤独。现实中无法摆脱的苦痛,每一分钟都在折磨着她,外人太难体会。但是,这种疼痛和残缺也成为她创作的心灵之源。从她一出生,上天就把她扣进了一所房子,但这座房子没有门,四面墙。她在苦痛绝望中成长,长到有力量自己去凿开一扇窗。现在,她又有了能自由飞翔的翅膀。
董卿问她“为什么还会自卑呢?你都已经出书了”,她回答:“出书证明的仅仅是我的才华,但生活中许多琐碎的事情,还需要一点一点的去做,它并不能改变我的生命。……这又是命运的平衡性”。多么坦然释然的辩证。
命运的平衡性,有时是大贫大苦者某一才华或其后代的突然闪光,有时是大富大荣者背后如影随形的难言之痛。生而为人,难以圆满。人之难,是规律,要看开看淡。
但,余秀华身上畸形与绮丽的交织,恐怕独一无二。缺什么补什么,她的原话。身体的残疾,给了她锥心之痛;不幸的婚姻,又给了她逃离和想象的理由;生于乡间,朴实自然真诚——所有由此而生出的文字,跳离身体,天马行空,想象出奇,跌宕起伏,从她的世界砸出来,惊了社会,直击人心!
读了她的诗,再看自己写的,简直是无病呻吟,扭捏作态,为赋新词强说愁!
余秀华出书了!自由了(离婚)!有钱了!赴美交流了!要拍纪录片了(《摇摇晃晃的人间》)!……我真心为她祝福!愿她以精神之富缓身体之痛!
看她漫步在斯坦福大学,我不无羡慕!想她创造的奇迹,我自惭形全!
余秀华,惊了我的眼,惊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