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时你通常会做些什么事?或者说怎么样会让你好受些?
之所以要提生病这件事,是因为自己正处在生病状态。不知是不是换季影响,突然感冒来袭,昨天一整天的状态基本处于迷离状态。全身乏力,感知不到骨骼的存在,整个人瘫在那里,动都不想动。迷糊迷糊不愿睁眼,本来就小的眼睛更是眯成了缝。额头的温度有些轻微上升了大概0.2-0.5度左右。现在已好转,开始进入了第三阶段,流鼻涕和咳嗽。
我通常感冒的流程是这样安排的:先是喉咙不适,能感觉到要感冒;第二阶段就是四肢无力难受、嗜睡,也是最难受的阶段;第三阶段就是流鼻涕和轻微咳嗽;第四阶段就是症状消失,以咳嗽收尾,时间不会超过一周。基本上都是这个流程,这个套路,实操过很多次了,也还算熟练。
而每次应对的方法也很简单,如果在第一阶段发现不对,一般都是大蒜出面解决,有时候会管事,有时候也失灵,当无法阻止感冒的亲热时,只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了。第二阶段最难熬也最痛苦,一般这时候就开始吃药了,然后疯狂灌热水,疯狂跑厕所。第二阶段一过,接下来的事只要有足够的纸就能解决了。
生病的时候自己还会习惯做一些事,比如:如无特别必要,会断掉大脑思考,不去想任何事情,停机状态;喜欢下班回到寝室倒头便睡,不算你是8点还是7点,一直稳稳当当的睡到第二天太阳升起;还有就是喜欢在生病期间吃饺子、罐头。
不去想事和倒头便睡貌似还可以理解,但吃饺子和罐头或许让人有些不解,难道饺子和罐头能治病?
当然不是,不去想事和倒头便睡,是停止思考,进入沉睡,使自己尽量进入一种安全稳定的状态。至于饺子和罐头完全是孩童时期的记忆造成的,因为在还是孩子的时候,每次生病,只要能吃顿饺子或罐头或是一袋龙潭方便面,感觉病就好了很多。我深知其实这是有一定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或许,也是我在生病的时,在试图寻找和利用曾经的某些感觉和状态让自己更舒适些。
想到这些,其实也是想到了吴伯凡得到第二季专栏《认知方法论》,我读了前两篇的试读文章,惊喜的发现,在我的知识库里又增添了一些内容。
其中提及,人类的原始舒适区是子宫,子宫里不需要任何认知和思考,吃喝无忧,而且极为安全,简直就是真正向往的生活。可一旦降生于世间,就相当于脱离了舒适区,就会感受到各种不适和饥饿寒冷。而当人遭遇挫折或处在脆弱的时候,就会想回到原来的舒适区,试图去寻找当初的安全觉。
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在经历不幸和苦难时在床上蜷缩成一团,或是蜷缩在角落里,好像未出生前在子宫里的造型一样,这似乎就像是在模拟曾经在子宫里的状态一样。
回归母体,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本能欲望和需求。我们每个人都会本能的喜欢和想呆在舒适区,只是每个人的程度轻重不同罢了,但是如果表现的有点过头就不好了,“巨婴”这个词是最好的称呼。还有一点不得不考虑到的就是,舒适区虽然安全无忧,什么都不用想,但其实活的有些像是无意识的物件一样,不知是否还有什么意思。
再进一步讲,如果想做一个有思想,活的精彩的人该怎么办?答案就是认知升级。既然在原始舒适区不需要认知,那就相当于0认知,想要获得认知和认知升级,就要学会脱离舒适区,只有不断的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够不断的去尝试新的东西,才能不断的提升认知,而非沉溺于自己的舒适区不做任何改变。当然,认知升级是痛苦的,想要认知升级,就要接受痛苦,要么就去做个“无知极乐者”。
“自律使我自由”,快速不断的自我迭代,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你呢,你想成为哪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