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口碑最佳的电影可能就是《银河补习班》了,在影片即将下映的时候,一家人才去电影院观看,幸好是去影院观看了,才能享受剧中的悲喜,在影院黑暗的环境中,让自己的泪水肆意流淌。
这部剧探讨的是一个宏大的问题:如何面对教育?我们应该继续沉迷于应试教育呢还是大胆尝试素质教育,导演邓超通过影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试探性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是能够让人心悦诚服的接受还是很有难度,因为这种脱离现有体制进行的创新教育,是以下一代的未来作为成本的,一旦失败,承受的可能是后半生的懊悔。恰好读到万维刚精英日课中《“自由的探矿者”和“稳定的铜矿工”》,其中所讨论的问题与影片的主题一致,本文所讨论的是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现状,探讨了为何中国科研工作者难以有重大突破创新,其根源仍在于所处的制度、环境所致,因为要脱离既定规则搞创新虽然成功后的收益巨大,但是在高失败率的制约之下,科研工作者仍然只能老老实实沿着既定的道路前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本文的底层原理与影片的道理是一样的,电影剧情为了迎合观众,当然是让主人公以创新教育胜利者的角色出现在片尾,但是现实中谁敢进行如此豪赌?
我家儿子现在五年级了,还有两年就要面临激烈的小升初,如果无法进入一个名列前茅的初中,将会直接影响后续高中、大学,虽然现在北京市的教育提倡优秀教师的流动性,但是好的学生仍然扎堆名校,如果你能够进入名校,就会让自己的孩子身处一个相对优良的环境之中。在四年级之前,我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实行理想中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给孩子灌输学习、做人的道理,对于学习成绩方面要求不是很高,可是马上升入五年级了,看看身边的同事、同学的孩子,一会奥数竞赛获奖、一会英语演讲捧杯、一会钢琴九级了,让我不禁汗颜,觉得自己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而且后续评选校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仍然是准唯一的衡量标尺,这让我怎敢继续执行所谓的素质教育?迫于这种压力,这个暑假给孩子报了奥数班、大语文班,让孩子也陷入了残酷的应试学习中去了。
影片中的名言“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我还想续下半句,如果你连弓都拉不起,又怎么能瞄准靶子呢?任何事情,我们都要辩证看待:我们应该有梦想,但是要实现梦想也要有实力。电影中戏剧般的情节: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游学,马飞(剧中小主人公)竟然奇迹般的获得了年级第一,可是没有他的勤奋努力,真的可能获得那么好的成绩吗?再如:邓超在教育自己儿子的时候,说只有十几厘米的书,每天那怕只读0.1厘米,到学期末也可以掌握,可是知识不是这么学习的啊?要做到融会贯通才行、要能够活学活用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啊!我觉得这部分内容过于艺术化,虽然这个情节也赚取了我的泪水。
这部电影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但是其缺点和优点同样突出,诚如影片台词: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因为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就忽略了他的缺点;也不能以为影片中的硬伤而对其进行全盘否决。给导演和主演邓超点赞!
影片硬伤:能够在洪水中自救的马飞,竟然能够在泡面的功夫上错车?学期末是在七月份,可是1998年的洪水是在8月份,而航展一般是在岁末,既然是借助于历史背景,就要真实,这个功力与《长安十二时辰》相比就有些差距了,后者在细节处理上很少能找到硬伤,如杨贵妃、安禄山等人的历史节点就很精准?载人航天器,天线、太阳帆板一般是有备份的,因为碎片碰撞就会导致天线失灵也不符合科学常识,而且我国载人航天各项试验都是在高苛刻条件下开展的,质量还是可靠地。当然,我能有这么多疑问,也是因为这部影片让我全身心投入了,才能记住这么多细节,有这么多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