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与财富
文 | 悟恩 图 | 花瓣网
先说三件事/现象。
1
读者K前两天在微信上跟我说了他的一个朋友的一件事。这个朋友写了五年的网络小说,最近决定放弃,因为看不到出路。
K还感叹,是不是很悲哀?
其实,我早就说过,如果是以赚钱还目的,真不应该选择写作。因为相较于做其他事情而言,“靠写作赚钱”真的是一道窄门——不是说写作就不能发家,而是概率太低。
原因有二:
1、写作门槛不高,所以写作的人很多
写作门槛其实不高,会写字就行。加之它是情绪宣泄的出口,写起来爽,所以有的人特别是抑郁质人格的人就把“爱写作”误当作“会写作”,或者说以为只有写作适合自己。
抑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360百科)
然而写作不只是情绪宣泄,还要有思想,会讲故事,这是不少写作爱好者缺乏的。
总之,情绪人人皆有,导致写作的人很多,也导致“写作市场”竞争激烈。
2、写作很个人,这与商业是相悖的
创造类写作与其他艺术类目如绘画、舞蹈等有一个相似点,就是很“个人”。所谓“个人”,就是与他人链接得少,这与商业是相悖的。
之所以这几年有所改观,是因为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衍生出公众号/短视频这样的平台,为这些写手、作家及各种民间艺术爱好者新造了一个与更多的人链接的机会,否则文青就依然还是“一个人的文青”。
也因为与读者/受众靠得近了,一些内容制造者也更明了后者所需,其中的部分人还会有意识地在市场与个人之间寻找平衡点,甚至主动迎合市场,这也导致具备相同实力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明知道但不愿意改变的人落后,甚至被淘汰。
2
作为高校的一名临时工,我其实挺理解部分知识分子的尴尬的。
他们不断在证明:不是学历越高,越有学识,财富就越多——有时候,即使他们花费了十几二十年产生的科研成果,也不足以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否则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就是他们,而不是别人了。
这也是部分知识分子心理扭曲的原因——学富五车背后隐藏着清高,却因为工作原因常常与一些学识欠奉却腰缠万贯的大商打交道,偶尔还会为了金钱利益对他们阿谀逢迎。
既骄傲,又自卑,既不甘,又无奈,能不扭曲么?
在我看来,专家、学者清贫,原因大抵有三个:
1、有的专家学者是热爱研究,喜欢投身学术工作,或者有很单纯的利他心,为社会做贡献,而对物质利益不感冒。但他们很幸运,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体制内,说白了,有纳税人提供的铁饭碗,吃喝不愁。这当然无可厚非,也是他们的优势。
2、很多研究成果,特别是社科类的,并不能直接在市场上转换成经济效益,如治理方略,行业政策制定等,他们为上层建筑献策建言,产生的效益以社会效益居多——这当然是必要且必须的,这里并无贬低之意。
3、即使是可以直接应用在市场上的一些核心技术成果,也大多是半成品,或者有成品但缺乏配套资源如资金、营销人才等来诉诸市场,使研究成果真正地转化成经济效益。退一步讲,即使可以,他们的身份也未必允许他们这么做,或许做了会给他们的地位、声望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他们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弄丢了1中的优势。
除却个人追求不一样造成的第1个原因外,原因2、3其实都指向了“缺乏让技术/成果参与市场流通的资源与才能”。
3
一直有读我文章的读者,应该知道我除了这个原创号还有非原创的几个号。
事实是
——原创的这个号,除了各平台的少数打赏及其他平台的广告分成,以及在大鱼号拿过两次月奖共两万(除税1.6万)外,并无多少盈利。
——而非原创的几个号反而实现盈利,且在稳步增长中。而其中的一个号只运营了几个月。
更吊轨的是,伺弄后者比伺弄前者更省心:前者要思考,后者只需查找。
用心创作的,反而不如复制粘贴的。劣币反而在驱逐良币。
究其原因,一是非原创号的内容更贴近生活,能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具体问题,更多读者有获得感;二是各种资讯APP的算法在推波助澜,越多人点击,它会被推送得越多,流量越大。
这也告诉我们,如果要让你的产品(这里则指文章)产生效益,你的输出就不应该只是曲高和寡。因为喜欢探究,深信逻辑的人并不多,被人性弱点驱使的人则一抓一大把——看看朋友圈转的文章就知道了。
而这一点,于喜欢写作,内里清高的人而言,又是需要在心理上跨越的一道坎。当然,是妥协还是坚持都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这里只作探讨。
4
说这三个现象,是为了说两点启发:
启发一:流通是实现效益的重要因素
流通的前提是,尽可能多地与他人产生链接。
流通包括信息流通和商业流通:
1、信息流通
一是来自人的信息,源自“人脉”。
这需要你多见牛人,多听他们聊天,向他们请教。这点于不喜欢交际或不善于交际的人而言就难做到,如我。
二是自己直接到网络中寻找、过滤过的信息,源自“网脉”。
知道做网赚的人首先要学会什么吗?看广告,看他们的文案,然后模仿之。
这与以前说的独立思考相悖吗?不,大套路可以小创新,只需要去验证:有效的方法?持续,放大(量化);无效的?放弃。
思路终究是有用的,你总会在以后有机会套用或改良后应用。
2、商业流通
商业流通就是尽可能地参与到一个产品/服务的流通环节中。
当一个人依靠出卖劳动力如上班来获取收入,已经是流通环节的一份子,但因为个人是为团体/老板打工的,所以获益存在明显的天花板(愿意员工的薪水比自己还高的老板大抵不多吧!)
所以,很多胸怀大志的人,说白了就是想赚大钱的人都喜欢单干,即创业。他们宁愿担负背后的巨大风险,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利益框定在一个显而易见的上限里头。
有一句话诸位应该都听过,“要赚钱,就去做生意,去创业”,就是因为单干比上班更直接、更大限度地参与了市场流通。
现实是,一个地摊牛人赚的钱,或许都比一个都市金领赚得多,就是这个原因。
启发二:开放的、勇于尝试的心态非常重要
成功其实只是概率事件,藉由成功的事实去回溯成功者身上的特质其实也是不精准的:只能帮我们找到他们的一些“共性”,却往往忽视了不同人的“个性”,至少自动无视了运气的成分——关于这点我以前还写过文章,其实,运气在一个人的成功中占的比例并不低。
所以个体能做的,其实只是试错而已。
试到对的那一个,然后坚持,并深度挖掘之,才是个体需要尽可能去做的。有一句话很鸡汤,说“成功就是比别人想得多一点,行动多一次,站起来多一次”,其实说的就是“下注多一次,就多了一次押中”的机会而已。
但试错的前提是,你得有发现机会的知识储备与眼光,这才涉及到知识与见识的重要性。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直到今天,还有人不知道公众号背后的盈利模式是怎么样的,还在纠结稿子投到什么杂志可以发表换钱,这就未免知见不足——至少你要做文字、媒体工作,对这些应该略知一二。
事实是,你知识面越广,知道的越多,可供你整合,发散的思路、方法越多
——如你知道了A,也尝试过B成功了,那在遇见C的时候,就可以套用A的思路与B的方法去实现。
这就是“你遇见的所有人、事、物都有其意义”的阐释。即使是教训,也是。
5
总结:
无论是个人、技术成果、专利还是思想观念,如果要通过它们来实现经济效益,流通且尽量大地参与流通,是必须正视且着重解决的事,这就是运营;
而要藉由流通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一是要对你的受众/客户做适当妥协,因为客户就是上帝;二是你要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作为你在试错过程中“更大概率地选到对的”的筹码。
我是悟恩,祝好!
PS.本文涉及的内容较多,很多要点都可以展开独立成文,本文粗略讲讲,以后有机会再分别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