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湖北湘潭一个30岁的年轻妈妈,抱着两个孩子从13楼纵身一跃。大的3岁。小的才3个月。
朋友圈还晒出了这位妈妈的遗书。一个曾经年收入十几万的人,生了孩子后,被家庭琐事困扰,最后选择了带着孩子结束生命。除了叹息,也只能叹息。
舆论开始讨伐她的老公,还有公公婆婆。但,最多的还是归结于产后抑郁。
我没有学过心理学。也不去百度产后抑郁到底是个什么可怕东西。闲来和同事也一起探讨过这件事。我们得出的结论,也许会伤了千千万万个在产后抑郁中挣扎的女同胞的心。
大家认为,产后抑郁症只是心理学家生产出来的代名词。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就一个原因,大家太闲了。
奶奶爷爷太闲了。干吗不出去跳跳广场舞,培养个兴趣爱好,老有所乐。儿子儿媳实在忙不过来了,能帮则帮。但,下一代的事情还是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爸爸太闲了。大多数男人,婚前千般好,婚后如丧偶。虽然已经两个孩子的爹了,可还是个没有断奶的巨婴。孩子,好像是给父母生的。除了贡献了一颗精子之外,什么也没有了。
姥姥,关心则乱,看似心疼闺女,却成为了她心头最沉重的压力,让她在自责、矛盾和琐事中,无法自拔。
高中课本上,学过马斯洛关于人的五大需求原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首先,这位妈妈年收入十几万。物质并不缺乏。这就上升到了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通过看她的遗书,肯定是个有才的妈妈。文字流畅,思路清晰。如果说产后抑郁都是太闲闹的。肯定很委屈。一直很忙啊。养个孩子容易吗?产后气虚,血虚,各种激素紊乱,掉头发,衰老加快,一把屎一把尿,甚至被剥夺了睡觉的权利。也不是没有人帮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在啊。大家都很忙啊。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身边的朋友同事,大多是70后、80后。在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物资还很匮乏。就拿我来说吧。
我妈说,因为重男轻女,生完我之后,我爸一个星期没瞅我一眼,就出去干活了。奶奶不待见。没人伺候月子,没人管。什么鸡蛋、红糖的都是奢侈品。生产完第二天,我妈便下床蒸馍擀面条。冬天也没有什么蔬菜,水果更别提了。爷爷背过来一布袋萝卜干,我妈和仨孩子吃了一个冬天。
小时候最大的幸福,就是大人走亲戚,从席上捎回来一个夹肉馒头。用小手绢包着,掰开馒头,里面要么是片红烧肉,要么是个肉丸子。那香味,至今还存于鼻息。
物资生活的贫乏,将人们的生理需求降到了最低。
当时,我妈在农村算是有文化的人。打我记事开始,就在村里的小学当民办教师。一个人,教学、家务、田地、外加几个孩子。只有农忙的时候,我爸才回家。粮食入了仓,交了公粮,就又出去了。
我奶奶,一直仇视我妈。两人好像是天敌。她也从来不去搭把手。每天搬个凳子在村口的大枣树下一坐。几个老头,老妈子,东家长,李家短,扯东扯西。有一次,就因为和我妈绊了两句嘴,就要喝农药寻死。大半夜的拉到医院,灌了肠。出了院,还在街上大声吆喝着连骂了我妈两天。
我妈呢,没人替,没人帮。照样教她的学,喂猪,养鸡,下地,裁衣服,纳鞋底,辅导孩子们学习。该干啥干啥。忙死了。哪还有时间去想别的,生啥闲气。
那时候,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每个当妈的,忙着工作,忙着种田,忙着生存,忙着哺喂孩子,个个是打理时间的高手。来不及悲观,更来不及生气。产后抑郁症这个词,还不知道躺在哪本书做着春秋大梦呢。
也许你会说,时代不同了。不能以过去的标准去评判今天的是非。
我在《你的失败,和原生家庭有毛关系》一文中,提到过我的博士邻居。这是个真实的例子。公公婆婆都是农村人。面对老人的热心。且放手让他们去照顾孩子,衣服多一件少一件,奶粉稠一点稀一点都不是问题。这小媳妇趁着月子假,背完了一本雅思备考词典,人家想的是自我发展的更高层次。如果改变不了现状,也不必强势。就给孩子一种正能量的影响和读书上进的姿态。学会抽身,家庭关系还有改善的余地。命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一件事。如果让一个人去干,干好不在话下。如果给三个以上的人去完成,不仅干不好,矛盾也会凸现。
过去是一个人照顾三四个孩子。现在是六个大人围着一到两个孩子。大家看似很忙,但忙的都是一件事,实际很闲,效率很低。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世界的空虚,造成了人们集体的目光短视。在千头万绪的琐事中,没有尊重,更别谈实现自我价值了。到了一定程度,任何一件小事都会成为导火索,矛盾迟早都会爆发,羽毛也可能会压死一个人。
正确的家庭关系,或许应该这样。上一辈人不要轻易地越俎代庖,为人父母的更要迅速成长,让自己真正心理上成熟起来,挑起生养孩子的担子。
都退一步,或许世上就会少一个如此惨烈的悲剧。
总归是太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