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刚好翻到收藏夹,之前一直放在“想看”列表里的这部电影有资源了。《在切瑟尔海滩上》,于是便打算看一些关于爱情和婚姻的电影。本周观影两部,分别是《阿德尔曼夫妇》以及《在切瑟尔海滩上》,均为2017年的电影。
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是一对夫妇,彼此相爱走入婚姻。虽然都是热爱文学的青年,但人生的走向却截然不同。为什么婚姻之路如此路途崎岖,电影给了我们自己讨论和想象的空间。
1、《阿德尔曼夫妇》
《Monsieur & Madame Adelman》(2017) 片长: 120分钟 制作:法国
《阿德尔曼夫妇》弥散一种神秘魔力,讲琐碎日常,讲夫妻一生,讲一位作家的波峰波谷,讲青春年少和野心,讲暮色将至与死亡,它在看似平缓的叙述中,一直牵引观众,把平凡都幻化成奇绝,然后又让人们从奇绝和耸动中看到普遍的生活真相,所有人的爱情或许都能从中找到对标的时刻。[1]
这部电影的剧本是由男导演和女编剧共同写的,同时这两人也是本片的男女主演。两人从相遇的青年时期演到生命尽头的老年时期,精湛的演技让观众毫无违和感。
丈夫是一位风流成性、意乱情迷的作家,而妻子则拥有理性的智慧和感性的细腻,这样形成的婚姻必然很难维持。但文学青年绝不会维系婚姻,因此不会做乞求者。他们会互相抗衡,企图占得爱情中的控制者。
故事在男主角的葬礼之中展开。记者想要回溯这位著名作家的生平,在书房对女主,也就是男主角的妻子进行了采访。门外的葬礼杯酒交错,慕名而来的陌生人对作家进行了虚妄的祭奠。而屋内,陪伴男主一生最亲近的妻子回顾他们的一生,却充满着对抗与纠葛。
在灯红酒绿的酒吧里,女主对男主一见钟情。男主也对女主有好感,但是她的聪明与美貌,使得男主并不容易掌控,因此男人的本能使他的回应是拒绝。这时的女主步步为营,接近男主的好友,甚至是男主的亲哥哥,在家庭聚会上让男主的嫉妒心爆发。
在折磨之下,男主选择了与女主在一起,两个从家中私奔。
两人在一起后,女主开始施展她的才华。作为古典学博士,她的才识并不输作家男主。大到男主的写作方式,小到遣词造句,她都能提出有效的建议。潜移默化中,女主不仅提高了男主的写作水平,更是提高了自己在爱情中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导。
经过女主的润色后的作品,使身为作者的男主获得著名的文学奖。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伪犹太人作品,更是虚虚实实地投射了真实的人生。男主的母亲不堪重负,由于这部作品而选择了结束生命。声名鹊起的男主开始忙碌,自己又一次掌握了爱情的主动权。
渐渐地,男主金钱和名望都开始走向巅峰。他在递上戒指的时候和一个女孩保持关系,他在妻子生产的时候在隔壁卫生间乱搞,他在外出旅行大半年后在家里乱发脾气,甚至在老年教授时期也能够不断换女学生做伴侣。
对于这一切,女主都心知肚明,但是她用自己的聪明不断化解。她能够用三言两语化解出轨的危机,她扮演深闺怨妇的形象挽回男主的陪伴,她用维持自己的美丽衬托出男主的衰老。终于在最后,她要完成自己最后的证明。
女主的生日之际,他们的关系已经走向了崩溃的边缘。男主嫉妒女主依旧风韵犹存的容貌,选择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男主为女主准备了一个脱衣舞男想要羞辱女主,没想到竟然被女主将计就计,使他不可遏制的发狂。他愤怒地将脱衣舞男赶出卧室,泪流满面,紧紧抱住女主。
“20年来,我一直担心他会离开我,是这种担心让我爱他这么久。现在那担忧没了。”
是的,女主终于证明了她对于男主的不可或缺。这份安心,使得她扬长而去。女主选择了一个所谓成功的人,住着豪宅证明自己的魅力依旧。而男主在这段时间里,事业上一败涂地,教育出的女儿也及其失败。女主用自己的离开,证明了自己的主导权,并换来了男主的嫉妒心以及乞求的姿态。
以胜利者的姿态,女主再一次选择与男主私奔。
再一次的生活,男主的生活完全被女主主导。到了暮年生活,他的意识已经时而清醒时而混乱。他此时出版的作品,已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手笔,而哪些又是妻子的代劳。在意识混乱之中,他甚至分不清自己的妻子究竟是身边年老色衰的女主,还是想象之中的小三。
终于,女主也不堪重负。斗转星移,枕边之人已不再风华正茂才思泉涌,而变成了愚笨迟钝的糟老头。在山谷旁散步时,她回忆起当年的浪漫情节,两人的心有灵犀早已灰飞烟灭。看着神志不清的男主远去的背影,女主也只是眼睁睁地站在原地。最终,女主目睹着男主的身躯,附带着曾经的甜蜜回忆,坠入无边的悬崖之中。
用45年的时间,女主用爱情和生活展示了自己的主导权。在旁人看来,男主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而女主不过是主动出击的追随者。但其实在这段关系中,女主才是真正的引路人、写作者。她借由男主的笔,将生活中的所有经历都记录完全。男主带给她的喜悦与哀伤,愤怒与坚强,随着漫长的时光,变成一行行文字。
《On Chesil Beach》 (2017) 片长: 105分钟 制作:英国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在切瑟尔海滩上》,大概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相信不少人会在观影时回忆起青春时的好奇和试探,以及后来如何从屡屡试错中学会在精神恋爱和身体和谐中寻找平衡,然后无可奈何地承认:没有得到的那份爱,却成为了一生的牵挂。[2]
本剧的女主角西尔莎·罗南最近几年可谓是风头正盛,凭借《布鲁克林》和《伯德小姐》先后两次获得2016和2018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而编剧伊恩·麦克尤恩作为出色的作家,以《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等代表作,形成独特的爱情叙事风格。
这部电影就是由畅销小说改编而来,讲述在上世纪60年代西方性解放运动来临之前,受过良好教育且深爱对方的两位年轻人,在面对新婚初夜时因担忧和恐惧而产生误解的故事。
整部影片的叙事都在短短的6个小时之内展开,因此一开场男主与女主已身处在蜜月的酒店房间中。终于走向婚姻,开始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本应带着兴奋与激动,但是两人居然都如同是初次见面一般羞涩与紧绷。
他们面对面坐在餐桌上,却不知该如何交谈。紧张尴尬的氛围,喝不出被掺水的红酒,被服务生打断的谈话,忘记给小费,整个晚餐以服务生关门后的爆笑收场。而为何新婚夫妇忐忑不安,影片用插叙的方法向我们交代了背后的原因。
男主来自一个平凡的家庭,家境普通,母亲甚至因为脑部受损而神志不清。原本热爱生活与艺术的母亲变得疯疯癫癫,男主产生了与原生家庭疏离的感觉。在这个环境中,他无法找到认可和温暖,而家庭带给他的只有自卑和痛苦敏感的内心。
男主获得了一等奖学位又如何,在家里根本没有人在意,同学也都瞧不起他的乡巴佬身份。于是他去酒吧,在宣讲会上偶遇了女主,并且一见钟情。他终于找到一个人可以纾解他的情绪,欣赏他的闪光点。在得到女主真诚的赞赏之后,女主说我也拿的是一等学位。
是的,相比于男主的穷小子身份,女主的家庭显然是上层阶级。父母有着良好的修养,有稳定的工作,对子女也严格的管教。女主的特长是拉小提琴,身边接触的朋友也都是同一个阶级,因此生活一帆风顺,但是也一成不变。
除了都拿到一等学位,男主和女主的差异显而易见。而爱情的产生,也正是在那个时代浪潮下的不妥协精神造成的。他们不想要过一成不变的生活,而对方给自己带来的新鲜感,使得这种吸引力产生了爱情。
而正是他们坚信存在的爱情,掩盖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傲慢与偏见。女主在男主的家庭中如鱼得水,收到男主父亲和妹妹的喜爱,男主的父亲甚至督促男主赶紧娶女主进门。而男主在女主的家庭中遭到冷遇,男主的工作是女主的父亲帮忙安排的,也被女主的母亲嫌弃“乡巴佬”。
而这种种的一切差异,仿佛切瑟尔海滩一样,在两人之间隔开了很远的距离,只是他们浑然不觉。终于,在新婚之夜爆发了出来。由于男主内心的敏感自责,以及女主对于性的恐惧害怕,使得两人的第一次并不顺利。
这时女主的爆发,掀起了影片的第一个高潮。她在事情很快结束之后,陷入崩溃之中,独自跑向了切瑟尔海滩。
在海滩上,男主与女主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争吵与宣泄。自卑又脆弱压抑的男主,隐忍退让又天真的女主,他们的性格注定了交流的失败。男主在嘶吼与愤怒中表达了自己的无能,女主则提出男主可以在婚后寻找其他女人安慰。男主彻底爆发了,认为女主的这种忍让是在羞辱他,更是在羞辱婚姻。
于是两个深爱彼此的人,在海滩上结束了这段六小时的婚姻,余生再也没有相见。
剩下的人生,他们是如何渐行渐远的呢。男主开了一家嬉皮士店,虽然仍旧孤身一人,但克服了障碍,身边有两个性伴侣。女主则与曾经的小提琴伙伴结婚,不再害怕性甚至还有了三个孩子。他们最终都打破了那道屏障,但是时光荏苒,枕边人也不是心上人。
男主在店里偶遇女主的女儿,名字居然是她曾经属意的。而男主听到电视里的新闻,女主要在她曾经最向往的音乐厅表演了,掀起了影片的第二个高潮。
男主来到他多年前曾经许诺过的位置,坐在台下欣赏女主和一家人的小提琴表演。此时的他们早已白发苍苍,遥相对望早已老泪纵横。他们的心中,曾经的回忆与美好慢慢浮现。他们确实深爱对方,无论是当年还是当下,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最爱的人就一定最适合吗,影片似乎给出的答案并不肯定。
画面转到那一天的切瑟尔海滩上。两个深爱的年轻人,却不得不以眼泪、以沉默,以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