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争,争名、争利,并将自己困于其中而无法自拔;我们总是以拥有的物质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并把它作为人生目标去追逐;我们总是在完成一个目标还来不及享受这份喜悦时,便又迅速定下新的目标。
以上种种不断循环,我们终究活成了欲望的奴隶,找不到救赎的方法。
曾经有个学生向杨绛先生请教问题,杨绛先生给了一句答复就是:“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犯了这样的错误。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就是想要的太多啦!
简单点就是“无事生非”。
基于“无事生非”,杨定一博士在无限与永恒之间,为我们写下24封长信。穿越人生的错觉,唤醒每个人本该有的真实。同时,杨定一博士借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为本书的书名即《无事生非》。
本书作为“全部生命系列”的终结,让我们与心共鸣,看透生命的本质。
接下来看看它的神奇之处:
1、欲望少一些,快乐多一些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一天,你会彻底明白,一直以来困住你的,是你自己的头脑。虐待你的,不是别人,也不是这个世界。伤害你的,其实就是你自己的想法。”
的确如此,很多事情想开了心情就会豁然开朗,想不开便终日郁郁寡欢。
生活中我们要学着和自己和解,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一切的答案,包括你在找的出口,其实就是你自己。”
那些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归根结底只有他们能救自己,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学会放下,放下不切实际的想法,看看自己已经拥有的便会快乐许多。
大家知道黄美廉博士自小患有脑性麻痹,因此她失去了肢体的平衡感以及说话的能力。她从小便活在了别人异样的眼光中,她的成长也是一部心酸史。
在她巡回演讲的第三站,一个学生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您长成这个样子,心里有没有怨恨过?或者说,您有没有羡慕过其他正常人?”
这个问题直戳痛处。
但她没有生气,她列出了自己一条条的优点,最后写下了:“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不得不承认她称得上是人间清醒了。
我们一直寻寻觅觅,不断寻找人生的答案,原来答案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少一些对物质的追求,生活便会快乐许多。
2、与心合一,做自己的上帝
书中提到:“如果,你跟心中的力量合一,它带来的快乐,才是你在这个世界不可能找到的。”
我想这可能是内心强大的力量吧!一种自信的力量、一种遇事从容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指引我们跨过人生中的每个难题。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安迪就拥有这种力量。
安迪在目睹狱中的腐败之后,明白了越狱才是生路,便悄悄实施自己的计划。
在狱中,他通过不断书信上访,为监狱建立了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帮助众多犯人获得了同等学历;他用自己的方法为狱中好友换来冰镇啤酒,以享受片刻的自由;他不惜得罪典狱长和狱警,只为让囚犯感受到音乐里自由的感觉。
他在狱中19年每一天都不忘执行着自己的计划,他借助一张大海报以及一把被认为是可以雕琢小石子的小锤子,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逃跑计划。
他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其他犯人。
我想安迪从此便成为了大家心里的一道光。
身处困顿,能给予拯救的唯有自己。记住,我们内心充满希望便是力量,这种力量会如影随行影响着我们。
与心的力量合一,自己做自己的上帝才可靠。
3、生命自在,是真正的修行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行,其实最多只是自在。你活出自在。随时自在。停留在自在。让每一秒都自在。”
“一念执着,万般无奈;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放下世俗名利,何不自在?
布袋和尚有一首诗:“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放下官位俸禄获得了从容,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
苏轼屡屡被贬,就算是到了被瘴气困扰的海南也悠然自得,便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豪气。
诗仙李白游遍大江南北,率性潇洒,一杯酒一轮明月足矣,便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
书中写到:“自在,是面对每一个状况,每一个条件,你都可以接受。然而,你其实连接受不接受都不用去考虑。怎么来,怎么走,好像跟你自己没有关系。”
我们这一生,背负了太多东西舍不得放下,所以常常被各种欲望所吸引,欲罢不能,越活越累。
佛经上说: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放下了也就获得了自在。
写在最后:
以上所讲其实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放下了名利和欲望,便会收获从容自在,内心也随之会变得强大。
滚滚红尘,无事生非者皆是。唯愿我们都能看清自己的内心,看透生命的本质,无事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