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喜欢模具,我们在维护他这个爱好的同时,发现了一个不太好的苗头:买模具有点频繁了。我们开始控制他购买的任性,他就拿各种理由来讨价还价。
儿子缺乏必要的节约意识,我一直想纠正而不得法。譬如:夏天即使下雨、天气凉爽,他也要开空调盖被子;每一次游泳时不呼朋唤友一起去,就觉得没意思,我陪着也不行,致使这个夏天里他的一些同学家长见我就不断感谢……
我感觉我们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记得有篇文章说的好:中国许多家庭都在把孩子当作“富二代”在养,还美其名曰再苦不能苦孩子,作者抨击了这种现象。我深以为然。我认为,培养孩子不能扭曲孩子对家庭环境的认知,该有的酸甜苦辣,应该顺其自然地适时让孩子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反应,帮他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今天,儿子又开始想买模具了。我灵机一动,告诉儿子,家庭预算超支了,想买只能内部筹资。我告诉他,其实许多家庭项目是有经费的,譬如我每天洗碗,家庭预算列支每次20元……。儿子算了算,一个模具大约要洗20次碗。看着他内心纠结的样子,我心里暗喜,他开始权衡得失了。我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过了一会,他问“家庭预算啥时重新编制?”我故作姿态说,按照财务惯例,一年一次。他就默默开始收拾碗了……
过了一会,儿子兴冲冲找我验收。我指出:1、饭桌擦的合格;2、菜锅没洗;3、水池没擦干。他狡辩说“当初谈好的项目是洗碗…”
我立刻发挥我的“特长”,开始长篇大论:我首先反问儿子,他同学请他吃饭,他吃不吃桌上的菜?……,当我总结到“生活中许多语境实际上暗含着隐性契约,譬如请你吃饭,实际上包含请你吃菜、喝酒…,因此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了解惯例,尊重惯例,才能顺利与人沟通交流”时,儿子终于败北了,表示下次按质完成任务。
我今天和儿子完成了一项交易,让他体验到获取金钱的代价。他在患得患失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金钱观,我期待着他拿自己流汗掙来的钱请同学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