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矛盾使我想起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便翻看了一部分。了解了书中的观点后,越来越发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以下对书中前6章的部分简单做记录。
语言可以是一种暴力,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中,陌生人、朋友、恋人、父母等等。由此引发的愤怒、吵架、甚至关系破裂的事情也不在少数。
暴力沟通产生原因:
- 道德评判。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甚至指责人,例如:“你的毛病是太自私了”、“这是不对的”、“你总是不好好学习”……当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可能表示着我们的某些需求,但在生气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对对方做的事简单做归类。争吵常常就从这样的话开始。
- 比较。当自己被拿来和人做比较时,我们可能会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此时会心情低落。
- 回避责任。作者认为,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个短语。这也是暴力沟通的一种。例如:“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我老板叫我这么做”。这种说话方式会淡化自己的责任。并且,我们的心理上也会不如意,认为自己是被迫的。例如家里每天做家务但也每天抱怨做家务的家人,例如“我不得不每天加班”,我们可以尝试将“不得不”的思维模式改成“我选择”,我为了要实现某些目的,所以我选择这样做。
- 强人所难。对别人的要求中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例如樊登读书会中举的例子,父母对孩子说:“你的成绩让我很难过”。这句话是会让孩子心理上受挫的,容易让孩子觉得努力学习是为了取悦父母,而不是学习本身能够带来的意义。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不做评判和指责。例如:“你总是很忙”对应的是“你过去一个月有3个周末没有花时间陪伴我们”。“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对应的是“欧文在过去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我们说出评判可能会带来争吵,但陈述事实而不带评判则会让人冷静许多。
体会和表达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例如,作者认为,“我觉得你不爱我”这句话是评论而不是表达感受;“你要离开,我很难过”是表达感受。作者认为要建立自己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表达更为顺畅。
感受的根源是自身的需要和期待。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人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第二种是指责对方;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个要素是建议我们思考并表达自身感受的原因,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另外,作者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认为自己需要为他人的情绪负责。此时容易将亲人看作负担。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认为他人的情绪与自己无关,态度生硬。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认为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恐惧、内疚或惭愧。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 请求帮助。明确的提出自己的需要是什么。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才不会让他人迷惑。但要注意区分“请求”和“命令”。作者认为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我认为学习非暴力沟通能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中更要有意开始这样做。举个小例子,我父母会对我说:“为什么一毕业不马上回家?“甚至”为什么整天不想回家?”在几次这样的对话后,我再次听到这样的话,第一反应是:不舒服。而且为什么总是对我管这么多?我如果直接这样对我父母说话,恐怕又是惹来一阵不高兴。所以我现在会再想想,如何说清楚我为什么想在学校多待几天,往往这样说之后,他们也是能够理解的。选择不同的说话内容,能够产生十分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