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我们的过山车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物体运动为研究主题,前六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本课基于“过山车”这一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工程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过山车”——设计“过山车”——搭建“过山车”——测试“过山车”一系列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实践,学生不仅应用了本单元前几课所学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的运动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针对一个具体项目——建造“过山车”,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知识,提高交流和评价能力,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体会“做”和“思”的成功和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过山车”是比较熟悉的,很多孩子都曾经坐过“过山车”,或者在书本和视频中看过“过山车”,对它的整体结构是有所了解的。因此,简单的画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但是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同时缺乏实际经验容易在设计时加入过多的想象。由于以上两点,学生在设计和制作中容易出现设计不符合要求或者制作的“过山车”与设计不相符的情况。这就要求在设计前引导学生明确设计要求,制作时要及时调整设计与制作间偏差,以期顺利通过初试并优化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创设项目场景
材料准备:课件,过山车的图片
1.课件出示过山车的图片,多张图片呈现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和斜坡。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或玩过过山车吗?过山车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让学生知道我们自己设计的“过山车”也要有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坡度,同时底座要稳固)
2.创设项目化场景:看来同学们对过山车都很熟悉啊!游乐园要修建一个过山车,想邀请同学们作为建筑师,设计和修建过山车模型,他们将从中选出最适合的模型作为最终修建的标准。
3.明确设计要求:
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
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4.同学有信心完成这个项目吗?揭示课题:我们的过山车(板书)。
二、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
材料准备:尺子、铅笔、橡皮、“过山车”轨道设计图
1. 出示“过山车”轨道设计图(设计图为方格形式,每一格对应模型比例为1格=2cm×2cm),提示“过山车”要有起点和终点;路线要保持封闭和连续;同时规定轨道上下交叉时下方画虚线表示。
2.提问:根据“过山车”设计要求,你们准备设计什么样的“过山车”,你们设计的“过山车”有什么特点?
3.小组进行讨论,明确设计方案,选出一名工程设计师。根据小组内的意见,由工程设计师来绘制小组内的“过山车”。
4.学生反馈交流:对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图纸进行说明。由工程设计师介绍设计情况,其他成员补充说明。这一环节要求:小组间可以相互进行提问或设计情况解释,并针对其他组提出修正建议。
5.小组根据其他小组的建议修正设计,让设计的过山车轨道更合理、更科学、更稳定。
三、制作我们的过山车
材料准备:过山车搭建材料、过山车评价单、软尺、小球
1.了解“过山车”轨道拼接的技巧。
教师通过图片配合讲解指导学生掌握金属管的安装、轨道组装和辅助夹安装方法。(教师也可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指导,同时建议提前将轨道支架和金属管安装完毕,这样降低了学生安装的难度,又不影响搭建的灵活性。)学生熟悉材料,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拼接技巧。
2.提问:制作“过山车”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有什么制作顺序呢?
(预设:让学生知道“过山车”的制作从低到高拼搭,即从位于“过山车”最低处的终点开始,沿着设计的轨道路线,搭建到“过山车”的起点,这样的搭建操作会更规范、更科学。)
3.学生搭建制作自己的“过山车”,小组成员合作进行具体搭建,对制作中出现的问题时告知设计师调整设计。
4.制作完成“过山车”轨道后,我们小组可以进行初步测试,我们需要测试“过山车”轨道的哪些方面呢?(预设:要按照制作“过山车”的要求进行,测量长度、检查轨道情况、坡度等。)
5.教师提供小球和软尺,检验“过山车”整体的稳固性,并尝试用小球进行检测。小组完成评价表自评部分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过山车的结构原理和制作过程,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思辨的能力。但是,本节课的时间较紧,学生的制作时间较短,下次可以适当延长制作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完善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