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图书馆吗?
说实话,大学里不怎么去图书馆,但是每当宿舍里只剩我一个人的时候,那宿舍就是我一个人的图书馆;当在家的时候,我的飘窗就是我一个人的图书馆,我希望你们能至少找到一个地方,能让你静下心来看点东西。
-
从东北回来之后休整了几天,我又开始往图书馆跑了。
当我没有目的地的时候,就会去图书馆。
特别喜欢在那种冬日清冷的早晨,早起,围好围巾,背着电脑、一本书、一个装满热咖啡的杯子就出门去。
走在风中,耳机里放着喜欢的歌或者podcast,踩着的是落叶或者是冬季特有的泛白的马路。
坐两站地铁,在车上感受充满困意的温暖空气,混杂着困倦,然后从沉默人潮里脱离,进入到更安静的人潮中去。
找一个固定的位置坐下,最好靠墙或者临窗,最好有插座!如果是三者兼得的角落就再好不过。然后坐下待一天。
时间浪费在这里不可惜。
图书馆就像“精神温泉”,每次感觉到孤独、寒冷的时候,可以进去待会儿,休养生息。
没办法,这种有wifi、有空调、安静还不要钱的地方,已经不多了。
-
清净之地比热闹处更宜人,图书馆绝对是比宿舍更加舒服的地方。
我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明白这个道理的,那会儿因为自己宿舍关系不怎么好,最开始因为想避免尴尬,到后来坐着坐着就养成习惯,甚至爱上了独处的感觉。
大学在校的三年多里,除了一些需要外出的活动,我基本上没事都待在图书馆,只不过常驻地从一楼的自习室换到四楼的书库、再从五楼的空教室回到二楼的考研自习室。
首先声明,我不是学霸,也没想昭告什么努力的意义,只是一个贪恋清静的普通学生,恰好发现了一个重塑自我的无人之地。
我们心意相通,相处起来十分舒服。
毕业前我特意和我的图书馆拍了好多张合影,以纪念我大学四年在这里耗过的近一年半的青春。要说图书馆给了我什么,我只能说:
”如果我不去图书馆,我肯定不是现在的我。“
毕业之后我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无论是在桂林还是在北京,都会没事到图书馆里坐着。
图书馆,我的宝藏,我的避难所。
第一次踏入图书馆的理由各不相同,或许是因为备考(高考、考研)、或许因为需要找一本书、或许是期末将近准备扎根抱佛脚,更可能的是因为不想在人群里泡着——不想再听宿舍里的游戏音效和综艺声。为了暂时的清静入了一个大坑。就再也没出来过。
图书馆是无声的社交场合。人与人之间生成了一种不拥挤也不疏离的距离感。
那条“缝”的距离恰到好处——你看你的书,我写我的作业,他打开电脑看电影,只要我们不发出太大的噪音,彼此之间就会很舒服。
我并不知道坐在自己对面的那个人是个什么人。只有打开热点链接(东城区图书馆的wifi实在是差...)发现除了“尹维安的iphone”还有:
“张迪·沃霍尔”
“堂吉诃德的早晨”
“不过N2不改名”...
这时才勉强可以推断出附近的人属性如何,大概为何坐在这里,实在是有趣的事情。
喜欢独处的人在这里最不尴尬。没有人会来问你“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待着”。
试想一下,你一抬头发现没有人在注视你,而他们又结结实实地陪伴在你身边,那种专注和认真是可以相互传染的。
你得到了一种特殊的“安全感”。
简书
作者 | 发布时间 |
---|---|
蒋思润 | 2018年1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