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书中提到情绪、想法和行为三者之间各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行为可以影响情绪和想法,想法也可以改变情绪和行为,而情绪同样可以左右行为和想法。并举了三个例子进行说明。接下来,作者教我们如何读懂自己的情绪。
笔者认为,我们无法准确读懂自己的情绪,是因为与情绪间的距离太近了,“当局者迷”。想一想,生活中,我们总能相对客观地去开导别人,而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很难越过那道“坎”。所以,想要真正客观地认知自己的情绪,最好地办法其实就是让自己置身事外,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情绪,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学会自我关注。
所谓自我关注,指你在不加评判或者对任何东西都不加批评的前提下,对你当前的想法、情绪、身体感觉和行为的一种认知。说人话,就是假装这事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你只是观众。像看电影一样,只是知道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这样,我们就可以让我们最大程度地保持客观和清醒,距离情绪越远越不容易被它左右,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态度才能更中立更接近真实。
说起来容易,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任由它发泄进而引发过激行为。比如,早上出门被迎面飞奔来的人撞了一下,而对方连句对不起都没说就跑掉了。“真没礼貌!”想到这里你就特别气愤,恨不得追上他去理论。但此时,如果你懂得自我关注,事情就会不一样。早上匆忙赶路,撞到别人,不是很正常吗?他没说对不起,是他的素质问题,自己没必要跟这种人计较,追上去理论可能会引发吵闹,甚至耽误自己的时间。这样一来,你的心境就会发生变化,也不那么生气了,唯一的变化,就是跳出自己立场,旁观且冷静地看待问题,就像在看别人被撞后的感受一样,置身事外。
学会自我关注,懂得跳出自己,以旁人的角度和思维看待旁人的遭遇,这样,自己就能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情绪,不容易被情绪带偏,远离了冲动和激进。这对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来以下四大作用:
1、 避免当局者迷,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冲动。
2、 避免分散注意力,专注于眼前更重要的事情。
3、 纠正自己的偏见,可以更开放地等待问题。
4、 以旁观者的角度,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们对自身情绪有一个相对客观正确的认知,避免因为情绪的误读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浪费不必要的精力。
那么,如果做到自我关注呢?
作者提出,主要分为“是什么”怎么做“二种技能。
第一,“是什么”技能。就是先认清自己,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你的主观想法。具体方法有三点:观察事实、描述想法和参与经历。
以被领导批评一事为例。观察事实就是你被领导批评了,有些难受。这时接纳“被批评”这件事,只停留在“我有些难受”这个原生情绪。不要纠结“领导是不是针对我?”“为什么他不批评其他人”等等,不要去做展开和回应。描述想法就是要正视“我有些难受”,“我想去喝酒,想去走走散散心,想去吃点好吃的”。描述的过程,就会慢慢有种置身事外的感觉,就像你在帮别人出主意一样。参与经历,就是做个观众,在看一个叫“自己”的人演的电影。不是主角,没有爱恨。通过这些方法,慢慢地就能够客观地,以旁观者的姿态,认识一个真实的自己。
第二,“怎么做“技能。它指的是当你看清真实的自己后,如何对待自己。包括二种做法:
第一种“不做评判“。不是不做回应,接受它,让它存在着。比如你生气了,只是告诉自己”我生气了“,便就此打住,不要去联想和评判”我为什么要生气“”他怎么能惹我“等等,就好像别人告诉你一样无关紧要的事,你回应“哦,我知道了”一样。
第二种“心无旁骛”。就是只专注事情本身,不操心别的后果。比如出门前找不到钥匙,那就只专心想钥匙可能会在哪里,上次用完后放在哪里。而不是一边焦急地找,一边担心迟到了怎么办,锁不了门进贼了怎么办,越是分心想得多就心慌,注意力越不集中就越找不到。不如,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回忆钥匙放哪里,直到想起来为止,应该用时也是最短的。
自我关注的技能不仅适用于管理情绪,也适用于关注我们的身体感觉,让我们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不为过去的事情过多悔恨,也不为将来的事情过早焦虑。
以上,都是基于如何读懂情绪的操作,接下来,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控制好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