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进入留学行业到现在,转眼间在这个行业沉淀了十年。这十年亲自送出过几百名学生去到世界各国求学,并见证着留学带给他们的生命轨迹的改变。每每收到学生们传来的好消息,或者是取得了好成绩,或者是顺利拿到学位,或者是成功的拿到了工作offer,当然还有定居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我都由衷的为他们高兴,也深深感受到我的工作带给我的价值感。
学生们常怀感恩之心,每当有好消息都会想到与我分享,但是同时我深知自己只是学生们漫长人生中的过客,我毫不怀疑我的工作对他们的帮助,但是我也知道这个帮助只相当于是关键时期的垫脚石。我的工作让我有机会站在学生们离开家庭走向世界的节点上,以不同以往的视角看到别人不常看到的景象。工作越久,就越清晰的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家庭教育对于孩子职业兴趣发展以及生涯规划的影响。
本文也是对西安外国语大学张晓梅老师在北森生涯分享的“职业规划的根本-职业人格完善”系列分享的内容回顾和整理。正好也是在高考的节点上,也希望更多学生在即将升入大学的时候开始思索自己的生涯规划这一课题。张老师的分享分四部分内容,本文基于第一次分享内容“当今大学生职业人格自我认知水平的现状分析,成因以及我们的对策”,重点分享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职业人格自我认知水平发展中的作用。
张老师通过多年大学教学和咨询工作,发现当今大学生的职业迷茫,很大程度上在于自我人格认知水平比较低,究其原因,跟我们国内的教育现状有关。
学生职业人格发展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机构共同完成。自我人格的认知水平,主要是与个性化的教育息息相关的,个性化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家庭教育,而非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实施集团化教育的主要场所。那么,学生职业人格自我认知水平的发展非常依赖家庭教育的作用,而我们学生经历的教育现状就是,家庭个性化教育严重缺失,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同时社会教育机构不健全,这一切造成了我国教育的“单腿蹦”现象。
我国教育的“单腿蹦”现象呢,就是说全部的教育内容都压给了学校教育。这样的教育结果呢,就是很多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不明白自己的人格特质,从而导致现在的职业迷茫。当然,也有很多家长清楚,家庭教育才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很多家长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实施教育。我们的家长,如今面临的现状是“内三无”和“外三无”的状态。“内三无”状态是指大部分家长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陷入无知识、无方法、无可奈何,也就是无知无法无奈的“内三无”状态的尴尬局面。在“内三无”状态下受煎熬的家长就会想到求学求人求助,但是让他们更为失望的是,他们又陷入了“外三无”的状态:没有地方可以去、没有系统可以学、没有专业人士可以问,也就是没地方去、没有人问、没系统学的“外三无”状态的尴尬境地。
张老师用所学的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别从家庭教育的作用、社会咨询机构的作用和学校教育的作用来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我重点跟大家分享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在自我人格认知发展中有四个作用:兴趣的探索与形成,生活角色的体验和思考,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生命意义的感悟。
兴趣的探索与形成
职业兴趣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好奇、冲动,而依赖于学习经验。这些经验有行为经验,情绪、情感经验,自我认知经验等等。
张老师分享了两个小朋友学钢琴的例子。小女孩的妈妈很有心,想让小女孩学钢琴,便带着孩子去一个朋友家玩,朋友家有一架漂亮的钢琴,引起了女孩的喜欢,于是女孩的妈妈顺势引导孩子报名学习钢琴。另外一个案例是一个小男孩,男孩的妈妈因为孩子好动,觉得学钢琴可以锻炼定力,于是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直接带孩子报名学习钢琴。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可能会为女孩的妈妈点赞,她有心引导并激发孩子的兴趣,尊重并引导孩子做出学钢琴的决定。男孩妈妈的做法则显得武断专制,没有民主也不讲究方法。
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发展。女孩因为手指条件一般,学习兴趣一般,天分也一般,学起琴来更多是煎熬,考完五级以后就放弃了。男孩则不一样,他真正接触钢琴后发掘了他的天分和兴趣,每次上课都要关心下节课学什么,而且连小朋友叫他出去玩都可以拒绝,选择留在房里练琴。就这样,很顺利的考过了十级。虽然并没有成为专业的钢琴家,但是到现在钢琴依然是他的兴趣所在,每当有机会就会谈一曲,钢琴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个点我特别有感悟。因为我面对很多留学咨询的时候,很多学生选专业凭的就是好奇和冲动,想象和臆想,缺乏行为经验、情绪情感经验和自我认知经验。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大学开始专业学习的时候,会发现可能自己并不适合学这个专业,或者这个专业里有他不擅长的内容,带给他很多的学习困难和痛苦。
由于家庭教育在职业兴趣培养方面的普遍确实,很多孩子确实在面临大学选专业或者出国留学选专业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孩子还小,看到这篇文章不妨有意识的帮助孩子了解各种职业(注意是去了解真正的职业场景和职业相关人员,而不是从游戏中获得),如果孩子已经长大,可以弥补性的去探索孩子感兴趣的职业。
留学咨询中我遇到过一个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爸爸,现在想来他的做法就是带孩子去通过体验探索职业兴趣。他的孩子想学牙医,所以他带孩子去参观牙医诊所,去和牙科医生聊天,甚至去大学旁听牙医专业的课程。牙医专业学习难度大,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虽然就业前景非常好,但是如果不做好充分的了解就贸然进入学习,将会承担巨大的风险。这位爸爸的做法就非常值得点赞。
总结:兴趣的产生首先要有行为经验,并且在行为产生的过程中看自己是否愿意付出,这个付出包括但不仅限于时间、心血、辛苦、努力等等,这就是情感情绪经验,在这种付出中继续感受自己是否是真的喜欢,这就是形成了自我认知经验。
生活角色的体验和思考
张老师分享了一个咨询案例。
案例家庭的父母,事业很成功,家里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孩子的生活状况是,保姆和司机住在别墅里,夫妻俩长期在外忙碌。儿子到了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矛盾大爆发。儿子整天痴迷游戏和夜生活。并且儿子认为他痴迷玩游戏、疯狂的夜生活,与父母疯狂的工作、挣钱是一样的,凭什么他们可以我不可以。
这个家庭里父母对生活角色的忽视和失责,直接影响到孩子正确的自我生涯认知的形成。其实在咨询中,我们也常会发现,学生的一些生涯认知中的非合理性信念,就是与他们生长的家庭环境有着一些密切的关系。
可见,行大于言,父母对生活角色的诠释将会对孩子的生涯认知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