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班马静远
气息是个很妙的东西呢。
比方说李清照《醉花阴》里头“瑞脑销金兽”,闻着就有种沉韵优雅的感觉呢,再比方说《醉花阴》里头“半夜凉初透”,一读一种冰冷清腻的气息直入心扉。(画外音:你只会一首词是么?小A:闭嘴!)
不读诗里词里曲里的了(你不是只举一首么?)活在生活里,气息多多的!
烤羊肉串儿的味道,炸臭豆腐的味道,水煮辣血肠的味道,糖炒油栗的味道,蒸八宝糯米的味道……当然,小A最喜欢的是烤鱿鱼须和灌汤包子,鱿鱼烤得黑红透亮,撒着芝麻孜然,叫老板少放辣椒,但还是吃得唇红舌烫,咝咝吸着气,小心翼翼地再咬下一口。灌汤包子,一个白玉包子十六个褶儿,放在碟子里像朵莲花,被里头的肉汤撑得很开。挟住中间小鼻儿提起来,立即缩成了一团儿,精巧得像枚菊花坠儿,小A起初不知道咋吃,轻咬一口被汤了舌头,赶紧把包子放碟里,结果汁儿溢了一小碟子,先吃了瘪包子,再端起盘子把肉汁儿倒嘴里,味道也极好,但总不是那个味。小A偷瞧别人,都是让包子稍凉点儿,然后咬开一小口,用筷子扶着让包子立起来,慢慢吸包子里汁儿,吸完以后,趁汁儿的香味还弥漫在嘴里,就吃那个包子,啊……小A依葫芦画瓢地也往盘儿里倒了些香醋,用筷子尖儿挑起丁点儿辣椒,再摸 个勺子把调料拌匀,也像他们一样优雅地吃,嗯,好吃多了!小A美滋滋地咬一口,“巴唧”——极香醇的,极浓厚的,淡黄色的汤汁溅出来,很快活地落在了小A白上衣上……
小A总觉得气息是分两种的,打个比方,就跟初三让小A极头疼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气息也是如此,一种是身体上觉得的,一种……呃,大约是精神上觉着的。不过一种是通过感官的刺激让人感到的高兴,另一种是淘澄了心理,涤荡了脑子里头的思想,而从心里头升华出的愉悦(唔,小A在绞尽脑汁把一些合适的词翻出来凑成一个句子……)
第一种自然是味道,当然小A能想到的味道也只有吃的味道,第二种么,小A想称之为感觉,这一类的气息,基本上是种感觉。
比方说下雨,雨滴落到掌心上,摊成一片,把手微微拢了,放到鼻下去嗅——是有种气息呢——不过要当心,手一晃,水一晃,可会淌到袖子里头去哦!
还有下完雨,水泥地上泛出的泥土的清泠泠的气息,很好闻,小A最喜欢,还闻不过瘾,半跪在刚下过雨的地上,俯下身子去嗅嗅,但是其实也没啥味道,鼻子触到地了又是一鼻头水珠儿,所以说距离产生美么……爬起来,哦不沾起来的时候,手心上湿漉漉的,但不似往常那样还染了灰尘,只看很干净的水印,先是瞧着又叫人心中沁出欢喜的气息。
不只自然中,当然还有家里,刚晒过的被子的气息,洗衣房熏衣草的气息,空调送出的冷气的气息……闻了受了都很让人舒心安心的,但还有一种气息,叫做故乡的气息。
小A在学校(唔,学校不在小A的家乡,在很远的省城)是很不好过的,空气也不好,成天 压得人死气沉沉的。有一天,小A下课了出来溜达么,然后跑到天台那儿,望望天空,黑漆漆的,小A叹了口气,忽然抽抽鼻子——好熟悉的味道啊!有些烟气有些焦糊,还有些辛辣,但细细尝了一种饱满的厚重……那味道是故乡的气息,包含着故乡的青草汁儿汽车尾气的气息,故乡路边摊烧烤气息,故乡的水泥墩子的气息……小A以前最喜欢半蹲在水泥墩子玩儿了,最喜欢看着来来往往的车开过来吃烤串儿,自个叼着根小草使劲嚼,想象那是油渍渍,辣乎乎的烤肉,把眼闭一会儿,觉得”肉“太苦了,呸地一声吐了满地的渣……若小A是二战中家乡被 毁,战功赫赫的将军,就会很深地感叹一句:我愿倾尽我所有,换故乡一把草根。嗯,很深情很感人,小A不是将军,但想起往事所迸发的情感,却也不与他 差什么。
都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恰恰相反,吾乡才是安心处呵!安心在他处只怕是因有了些什么联系,有了些什么情感,有了些什么事物,蕴了让人安心的,仿佛故乡的气息,说到底,不过是种他乡遇故知的聊以慰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