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学期开始了,女儿上学去,生活恢复规律,又有了属于自己的时空与心聊天。美!
暑假后期清空思想内存,陪伴孩子,放下所有关于生活与学习的压力,玩嗨了,尽兴了。可惜,不到一周,空虚感溢满胸膛,空空荡荡,外强中干。当举着“无知无觉潇洒过日子”的牌子,囫囵吞枣地生活时,那种动物般只停于起居与温饱的匮乏感,便朝我源源袭来。隐约察觉失去了对尘世的个人视角,好似喜欢摄影的人,弄丢了单反。心中涌过淡淡幽幽、不深不浅、绵绵软软的焦虑。人,总是需要调节的,心情也好,节奏也罢。不免产生“有了这个要那个”的想法,在不时的调节里,犯了“这山望见那山高”的纠结。
陪女儿游玩,纯享受的吃喝与嬉闹里,虽见识了山川的广博与秀美,收获了一路旅程的欢喜,可是,几天的喧嚣后,心似游客漂泊。不由念起独处一偶的娴静时光。或许,这便是知觉过敏。片点和煦微照心间便会暖了神经,柔软着每个角落。对于寒凉的侵袭与蔓延,可在能力范围内提前做好一定内外调节与预防。尽其心,倾其情,无愧于心便是给心灵开启了一道安宁的佛门。
如果,一定要在“有知觉生活与无知觉生活”中选择,真是无法接受无知觉生活的迟钝、淡漠、木讷。有人说,无知觉地生活会相对轻松。是的,当人们用无知觉的态度生活时,敏感度不会太高,整体来说是糊涂着挼稀泥的状态,对于伤害的感觉便不再那么疼痛了。无知觉生活的无思想里,凡事大大咧咧,马马哈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确实落的一身轻松。看起来,好似睿智了不少,用海的容量接纳着尘世所有。可是,这样的态度怎能敏锐觉知生命韵律的真切与美好,如何品嚼心与生活碰触,人与自然携手的美妙。“活着真好”应该不仅仅是生命体征存在就好的体验。
有知觉地生活,拥一颗体悟生活的心灵,便多一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多了对万物生灵的情感......理所当然,因为有知觉而敏锐,知冷知热,情感丰富。在有知觉的生活中,确能靠着敏锐的觉知力体悟到丝丝缕缕的冷暖。
人间,怎会一直温暖!犹如辗转四季,时节更替,那是天经地义的自然规律。和煦春风也好,灼热烈夏也罢,便已不值得悲喜。如同“人活着就会吃喝拉撒”的事实,何须绕着弯,逃避着忌谈因为人性不足而导致的种种看似负面的现状呢?正与负,不仅仅是一种引导倾向,更重要的是态度。心中照着阳光,负能量也会成为完善人性的正能量。客观,不就是相对全面的认知么?若因寒凉或丑陋,避而不谈,又如何斧正人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软故障。
敬佩敢于直视,与自己人性弱点正面交战的人。对于发自肺腑,坦诚说出“是我太贪婪,是我太浮躁,是我太自私,是我太狭隘.......”的人,更会投去真切的认可。人性的弱点,不可耻,也不可笑,不过是一种自然习性。如果已经察觉并直视了不足,离完善的脚步又有多远呢?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尘世万象本自然,没有自然的平常心看待人性最自然的一面,怎能将人与自然和谐起来,怎能理解“活着”的滋味。
无知觉地生活,淡然轻松却相对木讷,毫无灵息。有知觉地生活,心情常会因为点滴美好而触动心灵,常具芬芳,可是相对容易受伤。若将两者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适当取舍与调和,那该是个多么有爱而温柔的情怀呢?我想,任何跨越性的进步都该是经过了磨砺过程的。
历经“好面子”逃避人性不足,维护伪美的第一阶段后,人生修行的过程是要步入直面人性不足的第二阶段的。理解,为何睿智的老人那般深刻、温暖、和蔼、安宁,不仅是他们退出历史舞台,更因为他们已经在“有知觉生活”的前提下经历了两个阶段。对于“无知觉生活”的态度,也许二十岁至八十岁的不良习性依然一成不变。第二阶段,如同战场上刀锋怒嚣的生硬与决绝,那里有自我修正的纠结、疼痛与血腥。要有多大的坦诚与理智才能面对刀枪直入的谏言与自我剖析呢?
大事小事,也许,将无知觉与有知觉适当地结合起来,变成最终的“无知觉”更好。这种“无知觉”,不是真的毫无知觉,而是已经觉知后的睿智与豁达。用一颗淡泊却又有温度的心理解与接纳尘世点滴。和平年代,心温柔了,世界便温柔了;心笑了,整个世界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