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个外地人连个北京户口都没有,就敢挑三拣四,要不是我儿子坡脚,会看上她?”
柳絮今年29,英国硕士学位毕业,回家乡呆了2年,还是毅然决然地返回了北京,用她自己的话说:“北京竞争大但机会也多,希望自己发挥更大的价值。”
待在著名外企这三年,出差加班跟项目,机会和机遇不错,北漂了三年,坐上了主管的位置,月薪2万+,父母在家乡,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中层,都不用她担心。
升职之后,她小小的舒了一口气,婚姻大事自然被提上日程,最近见的这个男孩是单位同事介绍的,先互相加了微信,又出去见了一面。
男孩32,北京坐地户,专科毕业,守着自己家门头开的一个小超市。柳絮和他聊天时候就感觉到共同话题不多,但同事极力撮合,说男孩一方特别满意,想要见一面再接触一下。
柳絮去了,吃饭的时候略显尴尬,男孩试探柳絮平时的花销,问起她在家乡父母的退休保障,骄傲自己做着小老板乐得自在,饭毕起身结账时柳絮有点眼花,感觉男孩的腿脚有点不灵便。
她谢绝了男孩相送的好意,心怀忐忑的回家,和同事再次表达了两人不合适和谢意。第二天上班,同事接到男孩妈妈的语音:“她个外地人连个北京户口都没有,就敢挑三拣四,要不是我儿子坡脚,会看上她?”
同事尴尬的退出微信,起身出门,柳絮更是委屈极了:“我没北京户口怎么了?低人一等就要找个残疾的?!还瞒着我?!”
户口和地域之分,时至今日,依旧是相亲婚恋市场上的首要衡量条件,尤其是在老一辈的眼里,它涉及到的不仅是房贷、父母退休、医保,孩子上学等日后生活的负担和便利,还有嫁娶文化、生活习俗、口音甚至过年回家对小两口的影响。
而如今,不仅老一辈,就连处于婚嫁年龄的男女青年也开始慢慢接受这一条件,不仅北京要看身份证110开头,分辨口音判断皇城根儿还是大通县,
就连笔者所处的青岛,也是以370202来证明市南区的身份,以市内四区不同的青普来区别对待你的成长地区,更不用说周边的即墨、胶州、黄岛等地。
所以我们周围也经常流传着一个段子:山东济南,中国青岛,所有青岛人无论是出差还是上学,自我介绍的时候也从来不加省份,这似乎是一种习俗,也是惯性。
而这种所谓的惯性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区域歧视,北京人爱带着独特的儿化音问:“你哪儿的人啊?”,其实天下大同,各地儿都有自己的“皇城根儿”。
房子是基础,别来炫耀,关键是位置,位置决定价值。
小区里大爷大妈相互打听和攀比子女的婚恋情况,往往不仅关注房子,更要看房子的位置:
“你女儿女婿几套房呀?以后住哪儿呢?”
“不愁的,三四套呢。”
“位置在哪?远了可不方便。”
“位置是偏了点儿,快到燕郊了。”
“那怎么行呢!回家一趟天都要黑了!”
这是父母辈的真实心理写照,更是相亲市场上的重要条件。甭管是男方女方,哪怕是介绍人最先关注到的都是房子,房子,房子。
在这一点上,对于男方要求就更近于严苛,如果男方本身没有结婚住房,那么基本就毫无立锥之地,即使条件再好,也基本无人问津。
女方一旦拥有独立住房,也自然成为了极大的加分项,比起学历、年龄等等其他因素更受青睐。
其次,房子的位置也成为了衡量维度之一:市中心>郊区,学区房>非学区房,新商品房>房改拆迁房,带电梯高层四居室>楼梯多层小居室……而背后的一切都直指房价。
这点在任何城市都可以随手举出无数的案例和血淋淋的事实,尤其当它和前文提到的户籍区域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就更为现实残酷。
以青岛为例,原先以“市里”自居的市南区、市北区不屑于崂山区,甚至不将之划为市内四区(具体划分:市南、市北、四方、李沧),但随着90年代崂山区的拆迁改造,一大批商住房迅速崛起,位置、价格俱佳,直逼市南中心,不得不令老城区人刮目相看。
但矛盾的是,两区无论是方言还是习俗都差别甚远,于是就产生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市内自持素质高、普通话好,理念先进,重视文化,但又难免要面临城市规划中心转移的现状,有点没落贵族的无奈和挣扎;
以崂山区为代表的新兴房产新秀区域过去只是落后的渔村,质朴中难免掺杂愚昧,但如今大量的财富和房产集中使得他们更具有骄傲的资本。
于是在择偶选择上,有的同区域结合掌握更多的房产资源,但也要面临同村同小区甚至亲戚间的无缝隙关注;有的跨区域相恋,又要面临风俗习惯上的磨合和考虑。
属羊的?对不起,我们家不要。女博士?很抱歉,高攀不起
26岁的郑媛从来没想到,因为自己的属相会让自己在相亲市场上备受冷落,她91年,属羊。
从小到大,她多少听过关于“十羊九不全”的老话,和她同龄的孩子在上学期间比起90年、92年也的确人数偏少,这从历年高考人数的对比就能轻易看出,以前还庆幸父母明智,减少了升学的压力,没想到最终在婚姻大事上还是被属相坑了。
“属羊的?对不起,我们家不要。”
“啊呀呀,小姑娘各方面都不错,就是属相可惜了。”
“属羊的女孩可配不上我家,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类似的言论明里暗里听到了很多,要不是亲耳所闻,郑媛还以为自己生在了大清朝。
除了刚才提到的区域户口、住房和位置,在相亲链条上还有很多条件在左右着青年男女和长辈们的选择,比如上述提到的属相、学历、工作属性等等,先来看网上的一个中国式相亲鄙视链,以北京为例:
如果说北京户口、房产价值对于男女的增减值同正负相关,只是占比有差异,那么学历对于男女的影响就完全不同了:
对于男性来说,依旧遵循是传统惯例,学历越高并且具有海外背景是高高在上站在鄙视链顶端的高级“物种”;
针对女性群体,最受男性市场欢迎的是本科学历,其次是硕士、大专,而女博士、海归博士却被打入了冷宫,成为了鄙视链底层;
职业方面,时至今日,体制内的得分依然高于体制外,而生肖更是无厘头的进入了排名因素内,女性属羊的地位要远远低于其他属相,类似的还有龙虎相斗等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相克属相组合。
可以预见,相亲市场上类似年龄、身高、长相甚至星座的计较也无处不在,这份鄙视链只是小小的缩影。
青年男女吆喝着颜值、身材,关注着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老一辈父母嘴上说看年轻人的缘分和实际交往,但真正落实到过日子领证,还是要把户口、房子、年薪、背景等等硬件摊到谈判桌来比比高低,称重一下价值。
说到底,又回归到了老话,四个字:门当户对,恰逢国内阶级固化的讨论甚嚣尘上,婚姻不仅意味着两个年轻人的结合,更是阶级资源的共享。看看下面的相亲价目表,触目惊心:
如果你处于豪华顶配被放置在最高端,标价500万以上乃至上千万,作为硕博士会感到荣耀和骄傲吗?
如果“不幸”,你是属羊的无房无户口的女性被置于不考虑的出局状态,会羞耻还是一笑而过或者嗤之以鼻?
在这份排名中,不仅仅是女性,连男性也被物化为了一个标价,而最悲哀的是,面对被物化、明码标价的自己,放眼四望,又不得不承认它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即使我们不肯低头,但这些条件在相亲婚恋市场上还是至少部分存在的。
思考:豪华顶配和OUT出局是固化结果吗?
理论上说,越是北上广等大型一线城市,户籍、房价的价值和不可取代性越强,其直接影响到教育、医疗水平和个体职业化的发展,固化结果也相应更严重,同样男性优势和劣势都会更加明显,强者得天下,弱者想要掠夺优势资源的困难较大,很难有翻盘的机会;
优秀女性的弹性相对就要大一些,加之利用自身容貌、工作、学历上的背景去夺得一席之地或者和更高阶层的男士交往结婚也存在更多的合理性;
而在二三线极其以下城市,户籍、房价的价值经过男性的个人奋斗一般比一线城市更容易获得,因而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小,也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去重新搏取婚恋市场上的重要砝码;
优秀女性在二三线城市的优势相对扁平化,高学历、高能力甚至美娇颜都不如几套房产车产来得实在,男女经济、资源优势的去差异化反而凸显了女性经济实力的重要性,因此更多的高知女性甚至不得不大量涌入一线城市,因为在自己的家乡,不仅职业发展受限,连恋爱结婚都反受其害;
于是我们不仅看到的是豪华顶配之间的互相选择,不被考虑人群中的不甘和愤懑,还有更多的人试图冲破桎梏,向更高一级进军,我们都想抬头向上看,但空间有限,当不得不低头选择时,步子也不会跨得太大,阶级固化有一定的限制,谁也不肯屈尊过多,谁也不会攀附的过高,天花板就在那里,真实的存在。
有人问,属羊的女博士岂不是没有活路,注定孤独一生了?
想什么呢,埋头赚钱,自己买房养小鲜肉,行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