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谢西九
一
陈析拿出了相机。
这天正是多云的天气,海岛上的光影走得太快了。不要说那金黄的阳光是否只给翠绿小丘片刻的流连,就是那湖上泛起的一层涟漪,也如凉风淘气的亲吻,眨眨眼皮便不见了。
这是与大嵛山岛的的初见,兴奋的赞美声几乎是脱口而出的。我们拍照留念,手舞足蹈,又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最亲爱的人,分享这小小雀跃。那笑声大概除了空气,好多旅人也听到了吧。
四个人怀揣着行囊,转弯再转弯。举目可见营地的路上,雾来了,没有声息却牵着风的衣摆,白茫茫地笼过小丘山头,再拂过静静的湖面。有一只水鸟骤然展翅、穿雾而过,却连觅渡的影子都来不及留下。
那青草丛生的路边,可见缃黄小花星散点缀,当天阴而光线较弱时,越发显得他们稚气而灿烂。于是,我想起曾经抄在笔记本里的那几行诗:
如果我在这多雾的转角稍稍迟疑
或者偶尔写些有关爱恋的诗句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生命中有些邀约不容忘记
我已经答应了你 只等
只等这雾散尽
二
风太大了,秀坤不得不拿头绳再把她的长发扎好。她穿了件白色的上衣,搭配着黑色的阔腿裤,在这满目的绿中显出几分极简的美丽。
是的,全都是绿的——草、芦苇,还有些不知名的植被,在风中肆意地舞动。那真是“舞”,一根推着一根,一簇拥着一簇,一浪接着一浪,舞成片、舞成林、舞成海……何止是“风鸣两岸叶”的动静,就是“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的壮阔也未可知。
这样的草海不似敕勒川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凉,这是南国的草、南国的风——他临着海,沾染着海的深沉和湿润。所以你看,那草丘是连绵起伏的,是蔚然可爱的,不叫你想起那虎背熊腰的蒙古大汉,而更像一个眉目如画、性子如风的姑娘——初见的白雾面纱挡住了山眉水眼,相识了解后你可见她仪态温柔,畅谈深交便知她骨里倔犟,刚而不易折。但你仍忍不住赞叹一句:“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可悦,是心有欢喜啊。
沿草坡中的小径上下,后可登临高处,眺望蓝海。海上有别岛,亦在分不清是云还是雾的白色里模糊又清晰。
疾风来了,将云雾吹向旁的山头、旁的地界。头发、衣衫、整个人的魂儿都像要被风吹走,好像你脚下的这岛、眼前的这海又能给你掀出一番别样的世界来。一时视野开阔,在爽快的风中,那海的浅蓝显得安和宁静,一切都不如这刚刚好。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草木风水,日月星辰——变化万千的自然,想要拥之入怀,给他无尽赞美称颂,又不得不敬畏他无穷的力量。千年前的古人,像曹操这样睥睨天下的英雄,也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吧。
三
我忍不住将头探出帐篷透气。
不知道是几点,只在半梦半醒间,估摸着夜已经深沉了。自傍晚以后,这海岛上便是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天黑后更是只能望见天空灰黑的脸,看星星的计划彻底泡汤了。
陈析睡得很熟,因而我便带了几分小心翼翼。谁知拉开拉链的一瞬却望见一轮月亮——蜡黄得犹如油纸剪下的残影,又似半面山壁映着幽微的烛光,这全然是意外之喜了。
然只片刻,我欲再看的片刻,那黑色的云便笼上来,彻底将月亮盖了个严实,我与他就似人海擦肩,原来也只有这转瞬的机缘。
晕乎乎地躺下,再浅浅地睡去,到半夜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雨势不减,我亦不敢再将帐篷打开。只听得雨打在帐篷上的声音,“嗒嗒嗒嗒”,明晰而清脆,风来雨转,声势就更急了些,同打在池塘、屋檐、砖石上的都很是不同,倒有几分催人奋进的违和感,却又是番新的体验。
只这想得而不可得,不期然却又碰到许多新境遇,世事每每翻覆如此,也总算得精彩吧。
四
丽虹的背包很沉,人也有些疲惫了。毕竟一早四点多,我们就起身去看晨景。
太阳的正脸没见着,见到了曙光晕染的云朵,丹、彤、橘红、朱红、陀红,在含羞的姑娘脸上能见到的生气。换一个方向,云层把阳光筛成了一道道分隔的光芒,映得海面蓝灰与金黄色交错,像自己会行走的画卷,粼粼而动。
早饭后,丽虹自去帐篷休息了,因而错过了环山公路而下的好景,很是可惜。
我们边走边聊天,入目先见山石林立、层峦耸翠;峰回路转后,便可望见浩淼大海,比前一天与今晨所见更广阔无垠;再往下,那伫立在海中的大岩石与小岛都分明起来,从陆地延伸出去的一角如老龟趴浮于海面,龟身皆是碧绿;越往后海的颜色便越清晰,不同区域又有青蓝、浅蓝、天蓝、湛蓝、浅紫等多种颜色;狭长的岛礁如人伸开双臂拥抱着天地,海上礁旁,有渔船一二点,使得这无穷无尽有了几分人情味与生命力。
只是来不及去看那路尽头的小渔村,我们便要返回了。这草边的海、海中的岛最终会成为我们脑海里的回忆、相片里的定格,或者在某个夜晚的灯火边被染上时光的色泽,或者在很多年后,某次的觥筹交错间再被提及。
纵使欢乐短暂,也很高兴与我最好的朋友们一同度过。也许当有一天我们回首,也会感叹这样的地点、这样的风景,这样的青春和我们曾经坦诚无畏的心。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2016.9.11
注:
1.嵛山岛位于福建省宁德福鼎市
2.引用1 席慕容《生命的邀约》
3.引用2 曹操《观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