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說到的這本《龍藏》其實是清康熙年間製作的一套藏文《大藏經》,由孝莊太後發起,用了各種各樣的珠寶裝飾,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耗時兩年才完成。這部藏文大藏經,也是歷來最精美的一部藏文大藏經。
這部《龍藏》不僅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傳說還具有莫大的加持力,不僅能保證國泰民安,看過的人即能享七世福報。而據說臺灣省的某陳姓領導人在執政晚期,也曾爲了改運而進故宮博物院密覽此經以求改運。
回頭說下《大藏經》,《大藏經》並不是一本經書的名字,而是佛教所有經典的合集。又稱作「一切經」。那麼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大藏經》有三個系統,一是我們熟悉的漢傳佛教大藏經,這個系統有代表性的版本有《乾隆大藏經》(也叫《龍藏》)、日本的《大正新修大藏經》和大量敦煌手卷的發現後我國重新修訂的《中華大藏經》。最近也有國家圖書館搶救性絕版印刷了80套的《乾隆大藏經》,之後所有經板將作爲重要文物進行保護和封存,也是極具收藏價值的法寶。
第二是藏傳《大藏經》,藏傳《大藏經》分爲丹珠爾和甘珠爾兩個部分,各版藏文大藏經中有五個版本(《古奈塘寫本群》、《北京版》、《卓尼版》、《新奈塘版》、《德格版》)同時包括甘珠爾與丹珠爾,至今最常見的是德格印經處的德格版和北京版。其中德格版是非常難得的法寶,所用雕版均爲文物,至今採取最原始的手工印刷及加持,每年最多限量印製十部。且印成之後,尚需由具德上師逐頁加持。
第三是南傳佛教的巴利文大藏經,南傳上座部所傳佛教典籍的叢書。佛教自傳入錫蘭(今斯里蘭卡)後,於西元前29年在馬塔勒的灰寺舉行第四次結集,把歷來口傳心受的巴厘語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羅文字母音譯刻寫在銅片和貝葉上。5~9世紀,錫蘭多次派遣僧尼到東南亞地區傳教,用各種不同文字字母音譯巴厘語佛典,逐漸形成以泰文、緬甸文、高棉文、老撾文和4種傣文字母音譯的巴厘語系三藏典籍。1956年,緬甸聯邦政府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涅槃2500年,邀請緬甸、柬埔寨、錫蘭、印度、老撾、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等國的比丘2500人,舉行第六次結集,根據各種版本和1871年第五次結集的校勘記,對巴厘語三藏進行嚴密的校勘,印成了迄今最完善的巴厘語系大藏經。其中具有文物價值的是泰國皇家寺廟所收藏的巴利文貝葉大藏經,乃是泰皇室之寶。
最近因緣具足,上述三大系統中最珍貴的《大藏經》版本,齊聚香港。原來是爲了2019年,香港佛教乃至中國佛教史的一件盛世,從此這三部《大藏經》將在香港,守護一方,廣結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