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赫金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型小说。”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列夫·托尔斯泰独白式小说的复调小说,其主人的语言和作者的语言一样具有同等价值,主人公并不依赖于作者,这也是复调小说区别于传独白小说的根本特点。
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 18 世纪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进行,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如经文、赋格曲与复调幻想曲等。巴赫金借此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了复调。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了复调。”
大学生拉斯科尼科夫为贫困所迫,不得不中途退学,靠母亲的一点救济金和借债生活。他苦思冥想产生了一种理论——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低等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随意杀人。为了从困厄中挣扎出来,同时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查验自己是哪一类人,拉斯科尼科夫举起斧头劈死了放高利贷的阿廖娜,并且杀害了无辜的丽莎维塔。由于种种巧合他安全的逃离现场,并可以逃脱法律的惩罚。然而道德与良心使他日日煎熬,最终受到索尼亚的感召下,拉斯科尼科夫自首了。
小公务员马尔美拉托夫也是可怜的人,他失业酗酒,在酒馆出尽洋相,大声地告诉拉斯科尼科夫“贫穷不是罪恶,但赤贫就是了……人穷,您还能保持与生俱来的高尚情操,可是穷到一无所有,那就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办不到了。对于一个一贫如洗的人,甚至不是用棍子把他从人类社会中赶出去,而是应该用扫帚把他从人类社会中赶出去,从而使他斯文扫地,无地自容。”《罪与罚》着重描写的是底层小人物,在看惯了特殊主角光环的角色才会有自己的思想,反观没受过教育的索尼亚,教育程度也不高的马尔美拉托夫,收高利贷的恶毒老太太都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形态。
《罪与罚》中多次出现书信,母亲给拉斯科尼科夫的信中写道妹妹的婚事,这封信的篇幅非常长,长到可以一窥母亲、妹妹、妹妹的未婚夫是什么样的性格、为人,拉斯科尼科夫读完信对这封信的表态又是对前者人物形象的补充塑造,这种不动声色的方式使前面人物看起来尤为饱满。书信章节中没有出现主人公与任何人的对话,通过拉斯科尼科夫对信的解读,对未来妹夫的猜测,能够感知到这是作者和主人公对话。
另外,《罪与罚》中主人公听到其他人之间的对话也是复调的体现。“差不多就在他旁边的一张桌子上,坐着一个他根本不认识,也不记得有没有见过面的大学生,还有一个年轻军官……”
“对不起,我要向你提一个严肃的问题,”大学生激动地说。“我刚才当然是说着玩的,可是你瞧:从一方面说,那个老太婆又愚蠢、又无用、微不足道、心狠手辣、衰老多病,不但对谁没有用,相反,对大家都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她为什么活着,而且说不定她明天就会自己死掉。你明白吗?你明白吗?”……
“你现在侃侃而谈,高谈阔论,那你告诉我:你要亲手杀死那个老太婆吗?”
“当然不会!我不过是伸张正义……问题不在我……”
作者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一下机缘巧合,同时主人公似乎看到的是自己是那个大学生,在和军官对话。读者很容易站在拉斯科尼科夫的角度去看两人的对话,这又预示了拉斯科尼科夫以后的名运。
《罪与罚》的人物并不多,但是好在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成熟的完整的独立意识,小说由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主人公拉斯科尼科夫虽然犯罪但内心中依旧存在道德和善良;索尼亚身为妓女却不失良好的品德,就连那些配角也是非常完整的个体,并且这些个体思想的的确确在影响着这本书的走向,构成《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