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的春节
文字Ⅱ司马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是小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粘画画,二十九打罐酒,三十晚上玩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每每听到这首童谣,它就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一、美好的回忆
当我还是个无忧无虑的调皮小屁孩的时候,最最盼望的就是过大年过春节了。那是我们孩子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因为每天不用学习,不用干活,还有好吃、好玩的东西和花衣服穿,孩子总会有放不完的炮仗。
记得那吋,到了每年的腊八以后,我和弟弟妹妹总问大大(方言,父亲的意思)或娘(也叫妈,妈妈):
“还有几天就该过年了?”
大和娘,他们就知道我们都馋了,想好吃的了。于是,大就会去火车站上的食品公司和供销社找关系,想办法弄到肉票或买割些猪肉。在那个时候,肉还是要凭票供应的。大是大队里的干部,还兼着村电工的工作,也在火车站北侧的国营粮库也当过工人,所以熟人是颇多的。
农村人到了年关,就会杀猪的。于是大就托人去买一块,回来过年。然后,把一块五花肉切成方形,放在锅里煮。那浓浓的猪肉香味和伴着大荟香、八角桂、花椒等香气便在屋里弥漫开来,真的是香气四溢扑鼻啊。
我们几个孩子就咽着口水凑到炉灶台前,眼巴巴地看着锅里的热气往外冒。大便会打开锅盖,在没有完全煮烂的肉上撕下点肉,让我们仨,一人先给尝一口。于是我们便品尝着香喷喷的猪肉,感受着那暖彻心扉的父爱。
当锅里的猪肉煮熟了以后,大就会将肉切成一片片的,然后装满一盘。放在桌子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孩子沾酱油吃,大人沾蒜酱吃。那煮肉的汤再炖一锅酸菜,酸菜里放些粉条、冻豆腐,要出锅时放些熟的猪肉片,一道正宗的北方菜汆白肉就做成了。我们三个孩子狼吞虎咽吃的情景,至今想起来还是那么的温暖而快乐!
二、丰硕的年货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非常重视过春节。离春节还有十几天的时间,大和娘就忙碌起来,准备起过年吃的干货。
1、炸红薯丁(儿):就是把红薯切成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的小块块,再用湿淀粉裹一下,放到油锅里炸制成品。
2、炸萝卜丝丸子:也是把红白萝卜切成丝,加入面粉、盐、葱、姜和花椒粉等各种调料混合在一起炸制成油炸的萝卜丝丸子。
3、炸干货:把鸡蛋、白沙糖、温水和白面混合在一起和成面团。再用擀面杖擀成薄的面皮后,用刀切成菱形等各种形状的面片,然后放到油锅里炸制而成。有时候还做成小麻花。记得做了几次炉箅子,但是大说失败了,不过我吃感觉特别香。
4、炉火烧。白面和好发好醒好,用手抟成面,用炉圈和盖铁鏊子在炉火上烘烤,制成酥饼,也叫火烧。上面摸上糖稀,再撒上些芝麻,做成后,吃起来,香味会三日而不绝。
5、蒸面食(馒头、饱子等):每年都要蒸几锅大馒头、小豆包、花卷、糖三角等。
上面这些食物,每年都会提前做好。装在一口二号水缸里,但是没有装满,盖好放在灶房里冻着。过年那几天大家就是玩,不用忙碌做饭,热热搓搓或𤉋一下,就可以吃了,而且特别好吃。
我们几个孩子可是有零食吃了。在外面玩饿了,就跑到灶房里拿那些上了冻的油炸食品啃着吃。我经常挑那个油炸萝卜丝拿,因为它有咸淡,还特别香。我们吃的那个满足啊,感觉那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大盖的灶房里还有一个大号水缸,里面主要冻着猪肉、冻豆腐、干豆腐、豆腐乳等等。说来也怪,这两个缸就放在外面的灶房里,却从来没有丢失过里面的东西,但却听邻居说他们家进小偷了。为此,到了晚上,大还会在灶房的门上加强了防护,灶房里面还预备了大型的老鼠夹子,准备屠戮那些歹毒的坏家伙。
豆腐的来源则是大用自己家自留地种的豆子去加工的。怎么回事呢?
我大从参加工作起就走上了勤劳的为人民服务岗位,进千家门,干百家事。十七岁就当上了广播宣传员,二十四岁当了生产小队长。因为大为百姓办事从不偏私,也没架子,所以广为大家所拥护爱戴兴,称得上是一个德能勤俭的好干部。大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乐观、胸怀宽广、知识广泛、语言幽默。所以交往很广,朋友也很多。
大队领导看到我们家老的老小的小,生活困难,就把地头或旮旯闲置的土地划出几小块让父亲搞点种植。这样,我们一家老少从春天开始,只要有时间,就开始种地。其中就种有黄豆。
秋收是忙碌而幸福的。光黄豆就能收获一二百斤。那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我们姊妹三个从此总是有炒(糖)豆吃。过年的时候,全家要食的豆油不愁了。同时,父亲还用40斤黄豆加工成豆腐,装成两盘,让别人给送到家里来。
豆腐谐音“都富”,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丰富,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豆腐(可作豆腐肝、豆腐皮、豆腐丝、豆腐串和臭豆腐乳等)是少不了的,这习惯直到现在我们家还保存着。
从过小年(腊月廿三日)开始,我们家便会把整个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墙壁的灰尘全部掸去掉,也就是扔掉一年晦气。
春节前的头两天,大人就会把盘子或碗找出来挑选一下,那些蹦边儿掉瓷的就被拿出来摔碎,还边摔边说:(碎碎平安)岁岁平安!
三、欢喜过大年
过年期间,大家早已养成了习惯,谁也不能说些不吉利的话,打架骂人就更不行了。其实就是图个吉利,去掉晦气,弃旧迎新么。
到了腊月廿八的早上,大家起床比以往早点。有去熬浆糊,贴对联、门神、喜帖子,还要挂画画,也有的忙着包包子。我家对联一直都是父亲和我贴的。贴完对联就开始吃早饭了。
到了年三十儿,早上的主食米汤粥和馒头、包子,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之时,我们家这一辈子都没有变过。我们也没有吃够那萝卜馅儿的大包子和粥。我结婚分了家之后,把这种过年三十儿的习惯也带到了小家庭里。包子的谐音就是把孩子(包)保护起来,我想就是这个缘故吧。
中午谁要饿了谁就吃点剩了的包子,就不再做午饭了。
吃完早饭后,女人们都忙乎着做下午饭前的包饺子的准备工作;男人们则会请出摆好神柱挂帐拜家堂,等待午后去过坟冢祭请回先祖列宗之后,再正式祭祀行礼。所以,我家的习惯往往是在下午五点半左右开饭的,那时候是第一碗是供灶神、天地全神、先祖列宗,第二碗是祭祀族中家堂,第三碗和诸后,才是家人嘴啖的。
在我的记忆中,大年三十的晚饭都是大亲自下厨烹炒的,年年都是10多个菜(只是年代越晚,菜的质量越高)。记忆中最好吃的菜肴有扣肉、肘子、蘑菇炖小鸡、红烧鲤鱼、蒜泥白肉、拔丝地瓜(山药)、拔丝白果、酥白肉、炸茄盒、尖椒盒、佛手白菜、皮冻等等。
尤其是拔丝地瓜或山药,端上来的时候,大总会边端盘子走过来,边用筷子夹起来一块拔丝地瓜或熟山药,让大家看看那长长的糖丝。我们高兴地抢着糖丝吃。那场面真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这10多盘菜,摆在桌子上,叠加好几层。一家六~八口人围坐在桌子一圈,吃得那个香啊。真是眼大肚子饱,几口肉下肚,就吃不动了。每年这顿饭菜都剩下好多。娘曾说过,菜代表财,剩了好,预示来年富裕。不像现在了,都少做饭菜,剩了都嫌弃有细菌或亚硝酸盐,影响身体健康。
因为年三十这顿饭,吃的最好,也吃的最饱。所以在我的心中烙印也最深。这也就成了那时的最盼。
一到冬天,我们就开始数啊,盼啊,只盼着年的快点来到!希望天天都过大年该有多么的好啊!
现在儿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每一天都可以吃上自己最想吃的东西。可是,原来的年味怎么就是找不回来了呢?
吃完这顿饭以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迎年和送年了。到了晚上八点左右,娘就准备好了饺子馅和面。然后大、娘和我们仨个围在一起开始包饺子。
我不会做什么饭菜,但是包饺子是我最拿手的活,特别快。所以,记忆中,只要是包饺子的活,都少不了我。不过那个时候我还不算大,记得三十下午饭吃完,就和弟弟、妹妹一起出去放鞭炮。这时大就给我们一人点上一根烟,让我们拿着点鞭炮用。后来有香了,就用香取代了烟卷,点起鞭炮更快了!
我的胆子虽然不小,却从来不敢放鞭炮。总是把那种最小的鞭炮(我们把它叫小鞭儿)的一端放在雪里,然后把拿烟的那只手伸得老长,用烟头的火炭来点小鞭炮,点着了捂着耳朵就跑,还是听到了“砰”的一声,好开心呐。
饺子包好后,一般都是半夜11点多点开始煮饺子,在饺子快出锅时就先放鞭炮。这时候,我们孩子早已经都梳洗完毕,换上了新衣服,新袜子和新鞋,迫不及待地等着过年了。
记得当时新的衣服裤子是娘用她那受伤风痛变形的手亲自修改或做的;袜子是娘亲手编织的;鞋是娘先用浆糊把布头粘在一起,在炕上烘干后,做成鞋底和鞋帮,然后用锥子和粗绳缝在一起做成的。记得娘的手被锥子扎过不知道有多少次,血流了多少回,真的好想娘。
等着饺子都端上桌子后,孩子由大到小站排向大娘鞠躬叩拜,大和娘高兴的一边答应,一边给孩子们发压岁钱。钱多少我忘记了,反正都买糖葫芦、冰棍和那种做成小鸟形状的糖吃了。
子时吃饺子。吃了这顿饺子,就意味着往年已去,新岁来临。这是辞旧迎新最重要的一顿饭,代表着一年的幸运。所以从古到今,中国文化传承都特别重视。我们家当然也不例外。饺子的馅一般都是萝卜肉馅儿或白菜肉馅儿的,取菜的谐音是有福或进百财的含义。如今这个传统早已浸润到了中国人的血肉里。成了中华民族的年节饮食文化的灵魂。
对了,在包饺子的时候,我们家还从来不忘记往饺子里面包钱。事先把八枚硬币清洗干净后放到馅里包成饺子,预示发的意思。记得那个时候饺子里放的都是一分钱。
其实,三十下午饭吃的那么饱,半夜吃几个饺子也就不饿了。但是孩子们就是因为没有吃到钱,所以呢,拼命地吃,把肚子撑得够呛。只要吃到钱了,放下筷子就跑出去,挨家挨户拜年去了。
当跑出去时,我们不会忘记拿起大用罐头瓶子给我们每个孩子做的灯笼。
那个年代没有楼房,大家住的都是砖坯房。我们家住的三裹坯蓝砖房,是大和娘一同劳动富裕了之后翻盖的。
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单纯,有着淳朴的兄弟姐妹之情。拿着小灯笼,不管到谁家去拜年,大人都给抓些糖块花生瓜子放在兜里。高高兴兴的,快快乐乐地吃着。边吃边放鞭炮,还比一比谁的糖好吃。一直玩到后半夜2~3点钟才回家睡觉。初一早也是老早起的,把年三十的活动再扮演一遍。早上吃过饭,先去祖坟祭拜,归来之后拜家族的柱账家堂,认祖归宗,仪式隆重,亲情感盈盈满满,接下来就是整街整村的跑路,去给长者和辈份高者拜年了,孩子们就又可以跑出去玩了。这真是过大年了!
我想念那个童年的家,想念慈祥睿智的大和娘。在我懂事的时候,就记得我们家到了晚上,孩子们总围坐在热炕上,听大给我们讲故事。这时的娘就坐在床头里面的墙角,编织着衣服也听着故事……。
可是,那个温馨家没有了,永远也回不来了。奶奶走了,大也不在了,娘也逐日老了,兄弟姐妹的心思也早已找不回来那昔日的童真。那个一生中最美丽的蜗居,最快乐的时光,也成了我记忆中最留恋,最温暖,最柔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