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书五经
先秦典籍,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之《大学》
《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宋代程颢、程颐特别重视《大学》,曾分别将它从《礼记》中抽出来加以改编,使之独立成篇。
朱熹在二程改编的基础上继续加工、编排,分为“经”、“传”,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和《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在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影响极大。
朱熹认为其中“经”是曾参记述孔子的话。“传”是曾参门人记述曾参的话,但无明确根据。清初陈确曾著《大学辨》予以反驳,认为“决非秦以前儒者所作”。当代学者有人认为是秦汉之际儒者所作;也有人认为《大学》所说的“家”、“国”、“天下”分别属于大夫、诸侯、天子所有,反映了秦统一以前的情况,当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作品。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经典古籍中,“四书五经”是我们耳熟能详、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其中,《大学》尤受推崇。
《大学》不到两千字,集中体现了儒家的理念和追求,哲理深刻:
《大学》开篇阐明了治国安邦的宗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领”。“明明德”意思是发扬我们原有的“明德”。“亲”同“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即“新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的意思。“止于至善”是指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要实现这“三纲领”或称“三个目标”,作者提出了递进式“八条目”或称“八项措施”,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是“格物”。“格”在这里有“穷究”的意思。“格物”即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探究事物的原理。这是认识论的重要问题。朱熹对“格物”的解释是:“所谓格物云者,或读书讲明义理,或尚论古人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否——皆格物事也。”这是举例说明什么是“格”的,“读、讲、论、别、应接、处”都是“格”的范畴,告诉了我们研究事物的具体方法。其中“读”主要讲间接实践,即学习已经现成的知识;“应接”主要讲直接实践,就是亲身与事物打交道,亲自体验。朱熹还强调,“格物”要“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十分,方是格物”。又说“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需格过”。这是一个认识真理的过程,既强调了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同时更加重视亲身实践和体验。要认清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真正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
二是“致知”,即获得知识。“致知”和“格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格物”是认识的方法、认识的过程,目的是“致知”,即得到知识。换言之,“致知”是“格物”的结果,“格物”是“致知”的手段。《大学》把“格物”与“致知”作为认识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是十分有道理的。通过“格物”,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事物全面、透彻的认识,便是“致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人类在进步,要正确履职尽责,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能因循守旧、按部就班,不能满足于老经验、老办法,满足于现有的学识和见解,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人民群众学,把握做人做事的基本知识和安身立命的底线。
三是“诚意”。“诚”即诚实、真诚、忠诚;“意”即心意、心志、心思、意向、意图。“诚意”即真诚的意念。《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意思是要使自己的心意诚实,就要做到不欺骗自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人对事都要做到真实、真诚、诚信,不欺人亦不自欺,特别要在“慎独”上下功夫。《大学》又说:“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在独处时,什么坏事都可能做得出来。朱熹也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这要求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有没有人注视、监督,都要自觉遵守道德和党纪国法。可以说,“慎独”是一种修炼。
四是“正心”,即端正心思。要端正思想态度,保持正确、良好的心态。在对待生活、工作与事业上,要从客观、务实、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做到不急、不躁,不偏、不倚。
五是“修身”,即修养品性。“修身”的关键在“正心”。《大学》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八条目”中,最重要的是“修身”。“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和归宿,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习总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第一条就是“严以修身”,可见其重要性。
六是“齐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大学》认为:“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意思是,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不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人的事情不曾有过。唐代诗人罗隐在《夏州胡常侍》一诗中有“国计己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名句流传后世。
七是“治国”。大凡治国,一定要先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是千方百计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敬畏法度,敬上畏法社会就平安祥和。反之则动荡不安。所以,社会治安良好的国家往往是富裕的,乱国必然贫穷。
八是“平天下”。天下大乱,根本原因是不平、不公。平天下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积极主动作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