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个永恒的话题,游子们从这里出走,再用一生追寻他。
在外的几年,思念家乡的时刻,认真说来不算多,大部分时间都是知足且安乐地在第二故乡祸祸时光,但一旦开始疯狂的想回家,主题却从无例外:吃食。
男友总是调侃我,说我生了一颗典型的家乡胃,除了南阳面吃什么都不香。
回家的路上与父母开玩笑:呆在家的几天,多陪陪你们,然后争取每顿饭不重样。多陪他们的许诺因为一群小姐妹聚会变成空话,庆幸的是吃饭不重样的任务倒是不打折扣的完成了。
(故乡的生活,从麦穗开始)
小城早餐
在我的邀请下,爸爸要陪我吃回家的第一顿早餐-牛肉汤。
小城的一天,要从一碗牛肉汤开始。或者是一锅。
早上七点,洗漱下楼,爸爸把电动车开出飞车的速度。目的地的牛肉汤店在卧龙岗的后墙边,诸葛亮写《出师表》,留下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成为小城的子孙们世代的底气。
在路边停好电动车,牛肉汤店里的食客已经熙熙攘攘,老人小孩,壮汉淑女,店外矮桌子上挤挤抗抗,他们随意坐在车流不息的路边,捧着碗盆吸嗦。
没有人能够扛得住一碗牛肉汤的诱惑。
先去店里称上20块钱的牛肉,放进空碗,然后自己捧着碗走到临街窗口,师傅拿着长长的汤勺,在早早熬上的汤锅里捞出一勺,倒进客人端着的汤碗里,炸焦的葱、切好的芫荽,还有生切的洋葱放在一旁柜台上,盐和辣椒等佐料都摆在桌子上,凭个人喜好任意添加。
我的汤,不要芫荽,不加盐,我爸的汤则被厚厚的芫荽盖满了,个体口味不同的乐趣大抵如此。
找好位子坐下,来不及说话,先抱起来汤碗,就着碗沿喝上一口,汤的醇香在唇齿间徘徊,浑身毛孔都张开了,四体舒畅,再捞一片牛肉,嚼上一口,肉的鲜美满口留香,接下来,就可以家长里短聊上几句。
每一碗汤,还会送一份锅盔,可以掰碎了泡汤。不过相对于硬邦邦的锅盔,我更爱吃洛阳羊肉汤里泡的饼丝,把面饼切成丝,泡在汤里,香软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牛肉单独称重,牛肉汤无限续。总有住户拿着自家的大锅,盛上满满一锅,抓一把葱花,盖上盖子,就这么端回家,作为一家老小的早餐。
牛肉汤馆,一般在早上卖牛肉汤,中午卖牛肉烩面,晚上可以卖炒牛肉、卤牛肉、凉拌牛肉。和牛肉汤店类似的还有羊肉汤店,吃法大同小异,一份肉,再浇上一碗清汤,配上各种不同的面食。
这样的牛、羊肉汤店,小城里到处都是。
肉和面的最佳搭配,完美的体现在小城的汤馆里。
(牛、羊肉的日常)
羊肉和牛肉,是小城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肉食,他们除了用来喝汤、吃肉、煮面,还是传说中河南胡辣汤的重要配料。
坐车南回的最后一个早上,一定要喝一碗热辣辣的胡辣汤。
走进胡辣汤店里,满地随处乱丢的餐巾纸,坦然自得地的食客,忙碌的盛饭窗口织就一幅小城日常饮食图。想起曾经有一位南方的同事说起在郑州喝胡辣汤的经历,装油条的筐上厚厚一层油渍,桌上都是残羹污渍,太吓人。
卫生这一点小城人确实做的懒散,但当你坐下喝上一口胡辣汤的时候,一切也就不重要了。小城里,普通市民市井生活的不讲究和粗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在他们不拘小节、随性大方的性格气质里。
日上三竿起床,拉着妈妈一起去到店里,先盛了一碗羊肉胡辣汤,想了想没忍住又端了一碗豆腐脑,切一小块油饼。妈妈依然喝着她的绿豆粥,吃着小油条。
用羊肉汤撒上胡椒粉熬成糊状,配上辅材,在刚刚降温到十几度的小城,喝上一口,浑身冒汗,再咬一口油饼,外焦里软,顿时就精神起来了。
在早上,相对于咸口,我更喜欢喝甜的,最爱喝的是豆腐脑,豆腐脑磨出来很细,滑嫩清甜,完全没有豆渣的味道,纯的豆腐脑撒上一勺白糖,满心都是清爽舒服。
小城人的早餐,不只是喝牛羊肉汤、喝胡辣汤,更是钟情各种粥饭和面饼。小城的粥,一般都是甜粥,诸如麦仁粥、小米粥、八宝粥。面饼种类很多:煎饼、千层饼、油烙馍、油饼……。
在我读书的年代,一碗粥加上一张煎饼,是最日常的旋律。
早餐,伴着清晨升起的太阳,唤醒疲倦的归人,承载着全新一天的希冀。
(图片是真拍的丑,爱吃也是真的爱吃)
小城午餐
早餐吃完不久,就要开始考虑午饭啦。
回家后的第一顿午饭,一定是饺子。
小城里流传着一句谚语:迎客饺子送客面,进门饺子出门面。远道而来的客人和风尘仆仆的归人,都是要吃上一碗饺子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包饺子是最隆重的迎接仪式。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再讲究饺子和面的深层含义,不过我家吃饺子多,因为我妈喜欢,她厨艺差,煮饭不精细,但是在厨房有几个拿手绝活,饺子就是其中之一。
饺子皮是面条铺里现买的,馅千篇一律的猪肉白菜,在肉铺直接用机器绞好,拿回来包好就上锅蒸。她包饺子的速度奇快,往往聊两句话的时间,就能包完一屉。我不会包饺子,因为她总嫌弃我包的慢,就不教我。
相较我妈包饺子的省事偷懒,老人家包饺子要讲究的多,饺子皮要自己和面,用压面机一遍一遍轧,最后压成面皮,再一张张切好,馅要自己剁,买了肉和菜哐当哐当剁成交响乐协奏曲。他们认为,这样做出来的庆祝节日和迎接客人的饺子才足够用心。
小城人吃饺子,从过年,一直吃到除夕,你能想象的所有节日都要吃饺子,日常也吃。这个习惯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张仲景的年代,写《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是小城人,据传他发明了饺子的雏形“娇耳”,在冬至吃饺子,不会被冻掉耳朵哦,寓意是和和暖暖。
我家吃的粗糙,就是一笼饺子,一碗鸡蛋茶,便算是圆满结束了。
鸡蛋茶可能算是小范围的特色饮食,打一个生鸡蛋到空碗里,冲进刚烧开的白开水,撒上一点盐或者糖,浇上一口香油,用筷子搅开,便算是一碗饭了。这是我爸的去火小绝招,每次吃东西上火都是一句:喝碗鸡蛋茶就好了。倒不知道是真的有用,还是他的心理作用,不过鸡蛋茶确实是我家的必备科目。
除了饺子,我的午饭一定会有一顿蒸面,先把面条蒸熟,再一层一层铺上炒好的豆角炒肉,放在锅里继续蒸,不要命的浇上一层厚厚的猪油,再滴几滴香油,这是我妈的另外一个绝活。
豆角脆甜,猪肉焦香,面柔软、喷香!再也没有比蒸面让人吃的更痛快的啦。
在小城,面粉的做法有多种,其中面条、面饼又有太多种。
面食,陕西、山西人最会吃,他们把花样吃到了极致,河南人吃面就简单很多,但是种类不少,炝锅面、面贴、糊汤面、捞面、板面、蒸面,扯面……,当然还有最有名的河南烩面。
小城人吃烩面,方城烩面吃得多,方城是南阳的下辖县,是曾姓的发源地。
小城人吃烩面自有一种氛围,和在外地吃的时候不一样,在外地的河南烩面馆里,大家吃的更多的是新奇和新鲜,或者是怀念,都吃的斯斯文文,就像正在吃一顿大餐,但是在小城,人手捧着一个大碗,一根烩面扯成一大碗,浇上浓稠的羊肉汤,或者再剥上几颗蒜头,吃的酣畅淋漓,形象全无。
坐在烩面馆里,一眼望过去,几瓶啤酒,几个凉拌菜和一个盛着大碗面的青瓷碗,食客们掂着大嗓门吵吵闹闹,就是河南面馆的主旋律。
小城晚餐
回趟家,不吃一张菜盒是不可能的,我妈的拿手绝活包括菜盒。
晚上,就可以安安稳稳的吃上一顿菜盒配面水。
菜盒是饼的一种,面粉和上水,再打几个鸡蛋进去,搅拌成糊状,均匀地倒在平底锅上,摊成饼是煎饼;
若是饼上再放一层厚厚的韭菜和鸡蛋液的混合物,就是菜盒;
如果单纯的煎饼倒上水煮开,又是另外一种面糊汤。
这个菜谱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做好吃,就需要技巧了。面糊太稀不能成饼,太稠又会厚,自己做过几次煎饼,都以失败告终,不过还好把失败的煎饼丢进水里煮开,又是我心心念念的面糊。我也点过几次韭菜盒子的外卖,他们的面饼是炸的,放了糖,包着稀松的韭菜粉条,并不是习以为常的这种吃食。
无论是煎饼、是菜盒还是面糊汤,都是我的梦中情人。
吃到我妈做的菜盒,意义就更不一样,除了是妈妈做的饭,更有着熟悉的口味。
菜盒里用的韭菜是传说中的无公害蔬菜,我爸把韭菜种在阳台上几个简陋的小花盆里,一起种的还有蒜苗和芫荽,以及一株别人给的小野花。
种菜,仿佛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习惯,我爸为他并不成型的小菜园倾注了很多心思,每日浇水,还除草施肥,我到家的时候韭菜正好长到最旺,把几盆韭菜剪下来,刚好够摊一个菜盒,没错,是一个。
韭菜盒子虽然各地做法各不相同,但名字比较为大众熟识,面水就太过小众,一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小城人才会喝面水。
把面粉和上水,搅成糊状(真是熟悉的步骤啊),倒进煮沸的开水锅里,再打几个生鸡蛋液进锅,不停的搅拌,直至面水煮熟,就可以盛出来喝了。
不放盐,不放糖,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吃法(不得不说小城人吃饭上真是不讲究),面水依然是我最爱的晚饭!
一张劲道十足的菜盒,一张软和香甜的煎饼,再配上一碗黏糊的面水,吃饱喝足,躺倒床上,在父母的唠叨中进入梦乡。
这么看来,故乡的味道,可能更多指的是妈妈做的饭了。
我想所有地方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味道,只有异乡游子的家乡胃才最有体会。
有的时候,我们思念故乡,并不是故乡到底有多好,更多的你对故乡更有归属感,那是你从懵懂到认识世界的成长中,被潜移默化在骨子里的感觉。
当你走上一条路,这条路从你的小学,走到初中,又走到高中,无数个迷雾一般的早晨和数不清的迷雾一般的夜晚,懵懂的少年一遍又一遍来回穿行,血脉喷张里的熟悉感让长成大人的少年清醒地感受到,一切从未改变。
即使昔日美食一条街空空荡荡,新开满街的奶茶店五颜六色,你熟悉的东西都不再有,套一句俗到不能再俗的话:一切早已面目全非。你依然觉得,自己和这片土地,享有同样脉搏。
就像余光中,在故乡长到22岁,然后耗费接近七十年的大半生追忆故乡的一石一木,或者金庸,差不多的年岁离开大陆,余生所写过的文字里,却再也没有离开过祖国大陆的一山一水。
在外的游子读余光中、读金庸,因为只有游子才最懂游子,同是天涯沦落人,无论是写的人,还是读的人,他们期望在寄托着思念的文字里,宣泄出自己内心深处对故乡浓浓的牵挂。
游子并不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才想念故乡,相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大多都过的不错,所以才选择在远离故乡的异地扎根,故乡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传统的“生有处死有地”的执着,是生命里独一无二的回忆,是生命初始的意义。
有故乡的人是幸运的,他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无论以后会到哪里去,总有一个地方,在遥远的远方,可以彼此牵挂。
九月九,长相思。
去年重阳,遍寻菊花不得,遍寻酒友不得,登高满目风车,却无人插一支茱萸,总不是节日的滋味。
又恰逢重阳,趁着归家,难得和爸爸小酌一杯,酒入愁肠,也化为琼浆玉露,秋风在窗外肆虐,父女俩,即便两厢无言,亦心满意足。
妈妈陪着去新开的世界月季博览园,看了重阳菊展,圆了心心念念一整年的遗憾,金秋九月,怎么能不看菊花呐!
月季园靠在独山脚下,新石器晚期的祖先,已经在独山的小山坡上开挖玉石。
不过我们今天不去登山,因为在小城,“三月三,登独山。”
期待下一个三月三,和此时的九月九一样,成为相聚的一天。
故乡的意义,就是无论你走到多远,这世上总会有一个地方,与你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