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书法的人,都是官场之人多,一人兼各种身份,做官的文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书法家,只是多了一重意境而已。那时候,没有书法竞技比赛,也没有书法展出。喜欢书法,确实都是因为兴趣盎然。馆阁体的产生,也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变革所致。
说一个人的字如其人,或者说书正心则正,不过是给书法赋予了更多的文学色彩。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敲”,其实说的是重在意,不重在其形。很多人的经典之作,其实都是无意书写,用于来往书信或者手札。要工整的抄经,少不了有几分匠气。并不是这匠气不好,而是匠气多了就很少被传承,被推崇。那么看看古人的经典之帖都写些什么内容,根据内容去判断是否为无心之作。
原本无意之书,却成了经典之作。书法的意境为先,形点为后在此得以体现。先看看杨凝式的《韭花帖》,萧散有致,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五。
内容是: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实谓珍羞 充腹之馀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 谨状 七月十一日 (凝式)状。
大意就是:午睡起来,肚子特别饿,刚好有人送来韭花酱,非常好吃,特别感谢。
寥寥数语,道尽生活。流传至今,就是无心之作的佳品。再来看看王献之的《鸭头丸帖》
王献之优秀的草书代表之一,其内容两行十五个字。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意思就是吃了鸭头丸,果然不好吃,约明天相见,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这跟我们发微信一样,说了原因明天见个面。可是无心之书,世人传颂,可见意境之高。
张旭草书《肚疼帖》,生活琐事,一个便条,但是书法造诣之高领后人争相临摹,其帖一笔数字,气势恢宏。
帖为30字:忽肚疼不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翻译过来就是忽然我肚子疼的不行了,想吃点大黄汤,不管因为冷还是热,应该都有好处,也不知道对不对,我也不太懂临床医学。哈哈,张旭这个内容甚是亲切可爱。
这样的名帖几乎都是无意书法佳作,信手拈来,举不胜举。《祭侄文稿》、《丧乱帖》、《快雪时晴帖》、《珊瑚帖》等等。如果不是流传于信札,行笔自然,气势贯通,怎么会让后人敬仰呢?说到这里,并不是说书法的法度不重要,法度森严才会有佳作出现。在习书的过程中,我们练习的时候也有三个阶段,跟王国维说诗词一样。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练习中重视笔法、点画、行笔等技巧法度,再写作品,平时苦练的功力在笔尖上自然流淌出来。当掌握了书写技巧和基础笔法之后,重视的就是意境。意境带动基本功呼应而出,这就是上乘之作了。
写书法,兴趣所致。写字能静心,也能修心,不要忙于追名利,本末倒置,书法也是修养,当你与朋友书信往来也被朋友当做佳品珍藏,这才是最用心,最有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