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魏晋之时,战乱纷繁,天灾降世。因而当时不同阶层的饮食也出现了变化与差异,并非真是人人皆往奢靡之风,衣食住行无不求精。本文借助史料以及参考资料,介绍当时的不同阶层的饮食情况,并简述风气形成原因。
魏晋社会最顶层的权贵们有许多以饮食奢靡著称的人,比如西晋的元老何曾,每天的饮食花费在一万钱左右,而其儿子更是奢靡,每日饮食花费上万钱。这对父子还不称不上最奢华,除了人尽皆知的王恺和石崇两人,还有十六国后赵统治者石虎,以铜铸成金龙,龙嘴向外喷洒酒水,享宴群臣,可谓是极尽奢华。除此之外,还有南朝宋时的幸臣阮佃夫,家中经常准备数十人的宴席,每遇友人,便邀同返,同享宴席。在当时,权贵奢靡者,数不胜数,一方面,这跟当时的门阀有关,庞大的家族积累着几十上百年的财富,而在那个朝不保夕的年代,无法变现成实力的财富,终将改姓。另一方面,奢靡的社会风气的横行也跟当时的统治集团有关。东汉末期,奢靡之风弥漫朝野,但在曹操执政之后,任命以清廉著称的崔琰,毛玠掌管选举事务之后,任用清正廉洁之人,黜退奢靡贪污之辈,社会风气便大为改观。
权贵们极尽奢华的享受宴席,炫耀着家传的酒食,但是一般人家可没有这种待遇。一般家庭平日的饮食以素食为主,西晋时期潘岳在《闲居赋》中称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夫腊之费。讲当时的人们,平日间吃素,只有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吃肉食,此非孤证,南朝时期,宋领军将军朱修之去看望姐姐,她的姐姐因为嫌恶他没有对她多加照顾,便设菜梗粗饭招待,朱修之言,此乃贫家好食,饱食而去。南晋之时,衡阳王刘义季出镇荆州,《宋书》记载,队主续丰母老家贫,无以充养,遂断不食肉,义季哀其志,给丰母月白米二斛,钱一千,并制丰啖肉。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到,低级官吏家中如没有其他收入,日常生活也几乎不吃肉,一些高级官员也是相当的朴素,并非人人奢靡成性,比如南朝宋时的交州刺史杜慧度在生活上也是布衣蔬食。种种例子,皆是表明当时普遍以粮食和素菜为主,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排斥肉食,尤其在较为富裕的家庭,究其原因,虽然当时北方民族入侵,带去了“食肉饮酪”的习俗,但根基还是自古以来的农耕经济。
兴许是杀鸡为黍的传唱,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当时每逢客人来临,大都会杀鸡待客。兴许一些地方如此吧,但更普遍情况是真心待客,而非佳肴待人。好客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但是若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不丰盛的菜肴并无大碍,真心便是,客人也不会因此而不满。南朝齐尚书令王俭拜诣武陵王萧晔,武陵王萧晔设宴“盘中菘菜鲍鱼而已”王俭因其率直,并无不满,饱食之后,尽欢而去。
世间无不散的宴席,这次讲述我们更应该深思,魏晋之时,奢靡成风的确如此,但是,我们也不能没有看到其中依然不为所动,朴素生活的大众,一棒子打死所有,诸位看客,到此散去。
参考
魏晋社会生活史 朱大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