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叫小兽
打击乐调味家
上次去看一个朋友,发现他得病在家卧床不起。我问他家里人:前段时间还好好的,还看他还陪客户打高尔夫球,开车去外地办事。怎么才两个月不见,就卧床不起?
他家人说他一直有肝病,因为很忙,没有停下来休息过,早出晚归甚至不归。这段时间更是忙上加忙,结果病情加重了,现在连下床走两步都困难,必须要要有人守着。
其实这个朋友会落得这样惨,我也早有预感。自打他把公司的业务揽下来以后,就变成了超人。
虽然我们是朋友,真正碰面的次数很少。好几次提前约好了时间,结果零时有安排就爽约了。
好不容易碰次面,一起吃个午饭,结果在等上菜的时候,他说小眯一下,1分钟靠在椅子上睡着了,实在是太累了。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辛苦,他说:天道酬勤,人这一辈子就要拼,上天会奖励勤奋的人。
确实,他的努力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物质条件,生活水平也上去了,可是他却丢掉了最重要的东西。
01
拼命不一定值得学习
向他一样快节奏生活的人有很多,换句话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想要不停的进取,因为欲望的趋势。
看似越努力越积极,其实是在一直想要索取。
想想看,如果努力没有收获,谁会去努力。
正因为努力可以得到,所以人才会对努力上瘾。
就算是无所事事,好吃懒做的流浪汉,退休老人,他们也深知这一点。只不过因为心有余力不足或者安于现状,而选择放弃努力。
即便这样,他们也会对儿女淳淳教诲,努力可以摆脱现状。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起跑线,谁停下来,就会被另外的人超过去。没有人能在看着别人远远的甩开自己,还能够安稳的高坐。
就算还剩最后一口气,也要拼命的追赶,直到再也跑不动。
工作就是一条无形的赛道,每个人都被安排在了这条跑道上,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前进和加油。休息和学习等其他事情,是前进路上的拦路石。
02
冲动的奔跑,只因不会理智的的权衡
催促我们一直跑的人很多,可教我们停下来的人确很少。
我们成长了,却忽略失去了更多难以直观感受确真正重要的东西。
身体
当我们一直在路上的时候,除了消耗了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消耗了身体,消耗了健康。
身体只能告诉你累了,体力下降了,还有很多不会马上告诉你的。如血糖上升,血压上升,血脂的上升等。
累了我们认为只要吃点东西,补一觉就可以回来。但是血脂血压血糖只会慢慢的积累,像温水煮青蛙,在某一时候爆发。
之前尽管身体会有一点点反应,我们会把他们归纳为小事,不值得一提,身体扛得住。然后慢慢的适应和习惯机能下降,完全没有警觉。
可当真正病痛来了,绝对不是一餐饭和一顿觉的事情了。
结果就会像我那个朋友一下,倒在床上再也起不来。
容颜
据中国睡眠医学协会统计,现在有高于70%的人有晚睡熬夜的习惯。
不到12点就感觉这一天没有过完,到了半夜一两点还是没有睡意。
躺到床上后的事情不是闭眼,而是刷手机。早上在睡眠极度不足的情况下,疲惫的爬起来。
身体缺少休养的状态,直接体现在了皮肤上。
想想看,你最近的脸色是不是相较半年前的照片,有了很大的变化。惊讶居然这么久的时间居然没有发现。
当然不会发现,因为每天一点点的变化根本不会察觉。于是变成一点点的接受。
就算是现在和以前对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几秒钟过后也会马上接受现实,毕竟半年来都习惯了。
家人
李冰冰是娱乐圈里公认的“拼命三郎“,一年有360都是呆在剧组,和摄像镜头相伴。
虽然40多岁了,可仍然自信自己能保持年轻时候的活力,古装武打动作戏统统都接下,尽职尽守。
为了能够专业工作,对外界隐瞒了爱情,隐瞒了家庭。结果...女神终于还是支撑不住了
有次在澳洲拍戏生了一场大病,住了10几天的病。
当李冰冰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想的终于不是剧组,而是家人。
忙碌停不下来的人,一直以为退休就是忙碌的终点,一直在朝着以为公认的目标前进。
很多我们觉得需要先努力再能活得的东西,其实现在就在离你近到不能再近的距离,唾手可得。而我们却看着远处,时而不见。
03
得到的永远补不回来失去的
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对身体不好,这点其实大部分人也不是不知道。
有两个信念支撑着他们义无反顾的前进。一个,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状态,虽然辛苦可是支撑得住;二个、现在的问题,没有什么不能通过钱来解决的,幻想通过这半年的时间换来的资源,来一次大变。
很多女人会花大笔钱整容,来补上失去的青春,虽然短时间能起到效果,但是长久来看,皮肤凋零得更加严重。
怎么办?只能靠不断持续的整来维持,这样势必会消耗更多的钱,然后再不停的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同样的道理,寄希望于以后花大笔的前来买医疗买补品,补回垮掉的身体,其结果也是无济于事。最终人逃不过天理循环。
不善待自己的身体,身体就会报复你。
04
生命的意义,过好每一天
当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就知道生活的意义不在未来,而就在现在。
人要分出时间,来承载现在。过好现在,未来才真正有意义。
多少人追求到了金钱,房子,车子,足够的生活保障,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和条件去享受这些,而得到的早晚都是别人的。
当失去的时候,才祈求时间再来一次,宁愿珍惜以前的每一天,而不是一直在路上。就算物质晚一点来,也要珍惜现在已经有的,健康、家人、周围的一切。
接下来是十年后的你告诉现在的你的小经验,为了让你不再成为十年后的自己。
你需要做的很简单,把你每天的时间分别装在不同的罐子里面。
给每个罐子都去上名字,除了基本的“工作”“睡眠”,还可以有很多别的有的。如“家庭”“工作”“运动”“学习”。
也许你有喜欢罐子,可能是“旅游”“吃”“看电影”都可以
总之,罐子里装的都是你内心喜欢的时间(喜欢工作是虚假的喜欢,不可取)。装多装少都可以,但是不能只准备一到两个罐子。
我自己一个比较特别的罐子,就是“发呆”。是的我每天会花15分钟的时间,坐在一个地方(不一定是家里,可能在KFC,商场,茶颜悦色....)什么也不做,也尽量不去想事。这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你不用学我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没有对错之分。
当罐子里的时间越来越平衡的时候,你就找到了生活的真谛,至于未来的样子,让他顺其自然吧。
05
音乐如生命
有时候我在想,我是教鼓的,为什么很多学生在评价一个人鼓打得好不好,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打得快不快?
“这个老师打鼓技术真的高超,节奏在彪前面,我耳朵在后面追。”
一段曲子打得好不好听无所谓,中间有一段花,特别酷炫!这个老师牛!
打得快的同时,万一节奏还准,那不得了了,估计这嘚是大师中的大师!
盲目的崇拜速度,变得自己也开始追求速度。
练鼓的时候节拍器一开始就要挂100速度,然后逐步加速。
挑歌打就挑节奏快的,像《日不落》《佛系少女》《夜之光》这类的曲子,慢一点歌曲怎么打怎么没劲
密集的鼓点最容易让人上瘾,在似对非对的模糊听觉中,投入在歌曲演奏里。
歌曲的意义,除了用来演奏和享受,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检验练习的水平。
在实际演奏中容易出现的错觉:好像只要速度上去了,鼓也发出了声音,就说明自己打得好。
就像在没一辆车的公路上开车,可以一脚油门踩到底,方向都不用打。以为自己会开车了,水平还不错。
结果真正上了车来车往的城市马路,却只能把脚一直放在刹车上。
速度给人的冲击感容易直接覆盖理性。就好比现在听歌的人,听到歌手一个高音彪上去,就认为那个人是高手。
音高不高成了和打鼓一样,是衡量水平的唯一标准。
正真有水准的鼓手,不是看他演奏得多块,相反要看他能不能处理好慢歌。
慢歌虽然节奏慢,相比同时长的歌曲,用到的鼓点数量较少。可正是因为鼓点数量少了,鼓点与鼓点之间的音符时值就延长了。
在这个时值里面,要做的文章,才是考验鼓手的基本功。
很多人以为,时值就是发出鼓声以后,等待时间自己走完。根据乐理上来讲也是这样。
拿60速度的4分音符来举例。
首先,因为打完一个音,在一秒内没有另外一个音的加入来覆盖,则会把这个音的质量放大。有没有打好一听就听出来了,不可能糊弄过去。只要打快了,自己就无法听出好坏。
很多人一打就停不下来,不是喜欢这样,而是不敢去面对当慢下来以后,自己音的好坏。于是采取这种,一连串音符密集的出现,下一个音按掉上一个音的打法。
避免了检验自己每一个音,还造成一种好像打得还不错的感觉。
当音符的间隔拉长,则自己不得不清晰的面对打的每一个音,于是就有可能会遇到很烂的音。
其实这样是好事,因为开始清晰的了解自己了。
除了自知,再一点很重要,就是间隔的处理。
音与音之间等待的这个过程,还有很多要做的工作,或者说大脑和肌肉的调动率要更多。
好像没有事情做,可是要随时准备下一拍的到来。按照上面的道理,下一拍必须精准,必须保持好的状态,不然一个音没打好,前面努力就会白费。
基本功扎不扎实,是不是碰运气一下就体现出来了。
在间隔里要把预备动作做好,绝对不是人僵住,等待时间呆呆的走完。这直接关系到下一拍打不打得好。
我们见过田径赛场上的跳远运动员,他们在蹬腿起跳入沙坑之前,都有一段长长的助跑,这一段才是最关键的。
往往跳得远不远,看的就是前面的助跑技术到不到位。只要助跑到位,再加上跃起后空中的技术动作,最后双脚落在沙子里的成绩一定很理想。
鼓面就相当于跳远的沙坑,在手打到鼓面上之前的过程,则是在助跑。干等待拍点时间的到来,就变成了立定跳远,效果可想而知。
看到很多大师的手法很张扬有个性,也许不一定是他刻意的。有可能就是在长时间以来,对为了打好拍点之前的预备动作,所转变出来自己最舒服的习惯动作。
你可以有自己的预备动作,这需要和基本功一起练习,有可能还要花很长的时间。
理解拍子越慢才能越考验水平的时候,你就不会盲目的追求快节奏了。
把节拍器的速度,试着从100不是提高,而是降下来,试试看降到60、50、40,甚至更低。感受打的时候身体在告诉自己什么?是不是难度增加了。
生活就如同打鼓一样
鼓的节奏降下来,生活的节奏也就降下来了。
不要再把阳光放到遥远的未来,以为现在是在黑暗里朝着曙光奔跑。
像打鼓一样,打好慢速的每一拍,过好有质感的每一天。
把生活和工作分开,会发现每一天都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