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先生对我说,你知道么,我很孤独,我需要陪伴。
他没有勇气与女友分手,只因工作之后,有人陪,陪着吃饭,陪着看电影,陪着旅游,陪着睡觉...
他说他敌不过孤独。哪怕三观不合,也不愿意分手。
有很多很多的Y先生Y小姐,ta们希望有人爱,或者被爱。
问其原因,无法忍受寂寞孤独。别人有,ta们也要有。
我们从小都这样,是不是?
在日剧《东京女子图鉴》,女主追溯童年,回忆起儿时,因为同伴们都有的玩偶,而她没有。父亲问,难道同伴去死了,你也要去死吗?而母亲则解释道,女孩子就是想拥有与大家一样的事物啊。
所以,长大后,大家都在结婚,于是,她也要去结婚。
别人有的玩偶,自己也要有;别人有的漂亮服饰,自己也要有;别人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自己也要有。所以,别人有的幸福,自己也要有...
总之,一定要紧紧跟随,不能落后。否则,就代表着不幸福。
个体跟随社会或团体中的大多数人的行为决定自己的行动,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从众现象。
即使明明觉得不对劲,我们也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感觉,从而跟着大多数人的判断。
很多人,连爱情或婚姻都不知道是个什么玩意儿,看着别人结了生了,于是,自己也就结了,生了。另一些人,被催着催着,催入了婚姻。
然后开始抱怨婚后生活,婆媳关系,交公粮,为了小孩牺牲了前途...各种花式不甘心。
我们为什么会从众?
第一,信息压力。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包括对自身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他人,从而间接地获得。
另外,经验证明了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机会更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所以,别人提供的意见与信息,成为了我们行动的重要参照依据,这就是信息压力产生作用的原因。
在群体中,随大流,是人之常情。几乎少有人能够有魄力有勇气地反其道行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国人走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含蓄低调,没事偷着乐。
而鬼佬,则恨不得性格鲜明张扬,一眼出挑,独树一帜。
我的德国老板,他就喜欢表情生动,喜怒哀乐放在脸上,一览无疑的员工。
他说,这样才知道对方的开心或不开心。可是,大哥啊,工作就是工作,要什么开心不开心啊?
第二,规范压力。我们处于某群体之中,就必然要接受群体的规范。这些规范,包括对行为方式的认可,对行为方式的规范等等。
我们遵守这些规范就会受到表扬或奖励,受到接纳与欢迎。当违反这些规范时,就会受到批评与惩罚,受到冷淡与排斥。
现在农村彩礼高,很多家庭因为彩礼赤贫,付不出彩礼的男青年自然剩到天荒地老。
3000万男性讨不到老婆,自然不适合Gov的维稳和人口红利。于是,Gov开始对要彩礼的女性施加各种压力,呼吁所谓健康婚嫁。
殊不知,很多要彩礼的女性根本是拿不到这些钱,反而是转手给了她的男性兄弟讨老婆用。
Gov不反省不改善女婴被堕,重男轻女和农村女性没有宅基地等等现象,一味只批评与惩罚无辜的女性。问题当然不会得到根本地解决了,只能是恶性循环。
当然,有很多城市独女是不要彩礼的。但这些女性,与负担不起彩礼的男性,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
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ta才能够完全的成为自己。——叔本华
在人际关系和社交互动里,需要的是相互忍让与妥协,我们不得不时时带上面具。
我们为了取悦他人,不得不隐瞒撒谎,甚至扭曲内心。
我们为了与他人达成默契,也不得不假装出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一边是不得不压抑的自我,一边是极度渴望的释放,犹如冰火两重。
有人无法转换自如,有人过分压抑,有人拼命宣泄,然后造成了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等。
要获得他人的好感,你看,需要多么大的牺牲。
当自身越来越有价值,便会发现这是一件得不偿失,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年轻时候,我们喜欢跑饭局,攒人脉,恨不得夜夜笙歌,来证明自己的人情世故,是信手拈来。
年纪大了,有了点成就,便对应酬深恶痛绝。恨不得深居简出,引退归隐,偶与三五好友小酌半杯,仅可此生。
C'est la vie。生活,是自由自在,最惬意。
孤独,是一种自由。
只有在独处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自由,真正地随心所以,真正地释放天性。
很多人会独处一小会儿。有时是呆在车里,有时是在无人的街道,有时索性关起房门。
通常是听几首歌,抽几根烟,静静地坐着,什么事都不做。仿佛,天地时间,在此刻暂停不动。仿佛,与世隔绝,任思绪发散驰骋。
过后,若无其事地推开门或走入人群,继续扮演自己的角色,继续披荆斩棘地面对人间烟火。
人与人的相处,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互助,相互帮助与扶持,换取信息与情感的慰藉。
若是独处已经能够带给你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又何必要委屈自己,强行社交呢?
促使人们投身社交的,是因为缺乏忍受孤独的能力。我们无法忍受孤独中的自己。——叔本华
F小姐,犹如一只小白兔般楚楚可怜。她每到一个新环境,总是第一时间攀上团体里的leader。
然后,对leader无微不至,有求必应,甚至委屈自己也在所不惜。
所谓,无利不起早。我们做任何事,其背后都有动机与目的。
F小姐的目的,便是leader对她的保护与照顾。为她出谋划策避免她摔坑,为她举手之劳办点事,能够让F小姐依靠。
F小姐的这招借风使力的确好用。背靠大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轻轻松松看着还在独自哼哧哼哧爬山的人。
只可惜,那些人是要长成参天大树,而F小姐却长成了藤蔓植物。
一株离了依靠就活不下去的植物,怎么可能有主心骨?
正因为没有主见,事事需要依赖他人,所以不得不放弃自我,讨好他人,来换取利益。
要去讨好他人,就不得不放弃自我想法,放弃自我探索,变成他人喜欢的模样。
一个人自身越是丰富,别人能够给予的便越少。相反,贫乏之人,就需要从别人身上获得或物质或情感的帮助。
一味地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失去了独立的能力,再也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我丰富,便再也无法明白孤独的意义,再也无法忍受孤独了。
这就是恶性循环,这也是F小姐最后要摔一大坑的宿命。
所以,人必须要有孤独。在孤独中反思,在孤独中内省,在孤独中探索,在孤独中成长。
强者在风雪中独来独往,而弱者却要抱团取暖。
曲高寡合也好,孤僻不合群也罢。人强到了一定程度,随你judge,你开心就好了。
节制与人交往会使我们心灵平静,而平静的内心,是仅此健康的至高无上恩赐。——叔本华《论孤独》
甚至有哲学家大呼,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我认为,适度的孤独犹如健身,有益身心。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必亲如连体婴,无须形式主义。
相似的灵魂,总能有默契。
在人生的某一时刻,我们不得不孤独。你需要放弃很多社交,专注地去做某事。譬如考试,譬如思考。
不理会他人的眼光,甚至众叛亲离,去实践自己的梦想与信仰。
譬如,我的朋友H小姐,在KTV里背单词。没有轮到她唱的时候,她就安静地背着单词。
之后,她就索性放弃一切娱乐,闭关读书去了。
佛洛依德说,匮乏使人成长。人的物质或精神一旦匮乏,便会产生痛苦。人一旦痛苦,就会寻求解决方式。
要解决痛苦的方式,一定不是惯性思维所能够解决的,我们不得不苦苦思索,甚至尝试,失败,继续尝试。
这就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所以,无法忍受孤独的人,是没有机会成长的。你能扛得住多孤独,你就能够多强大。
愿你坚强,愿你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