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罗辑思维”的推荐下买了钱穆老先生讲授、叶龙记录整理的《中国文化学》读起来甚是吃力,于是,摘抄其中重要的句子,并结合释义,整理成一篇稍微浅显易懂的文章,是为记。
古人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这里对诗和歌等已经下了一个定义。《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
《诗经》的话很美,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用“秋”来代替“年”,今日读起来也是美美的。又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在外出征的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诗经》有六义,风、雅、颂为声乐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颂”主要是宗庙乐歌。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在这本章节中,钱穆先生着重讲述了“赋、比、兴”三者的作用。
赋:是直指其名,直叙其事的意思。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意思是采呀采呀采卷耳,采来采去半天不满一小筐。唉,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平铺直叙的表达了妇人思念出征丈夫的状态。
“比”是引物为比的意思,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诗经》“卫风”中的《硕人》:“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齿如瓠犀(hù xī ),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是托物兴词的意思。“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为男女求偶。鸠是鸽子,鸽子惯常一对对相处,故托鸽兴起淑女君子,并非君子在河上见到洲中之鸽就想到女孩。
无论是赋,是比,或是兴,均与“物”和“情”有关,记的是物,却是言情,所谓托情、起情、言情,就是融情入景,故《诗》三百首,实即写物抒情之小品。
宋代文人翁森〈四时读书乐〉中说道:“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这首诗表现在春天读书的优美情趣,鸟鸣枝头,落花,流水,在这美好的景象中读书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再考究诗人当时的背景,南宋亡,翁森立志不仕,隐居教授。元代废科举,乡里人甚少攻读,学风日下,本县地处穷僻,文化尤其日衰,经翁森的力挽,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它宣扬的是读书的高雅情趣,不以功名利禄为引诱,勉励人们勤奋读书。“吾人如欲了解此种诗境,必须先懂赋比兴,达到心物合一的意境。”钱穆先生如是说。
读《诗经》要讲究方法,先要养成自己的性灵,诗云:“缗(mi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是《小雅·缗蛮》篇。缗蛮,是鸟声;丘隅,是山阜树多的所在。诗人说:“那缗蛮的黄鸟,都栖止于山阜树多的所在。”孔子读这两句诗,因有感而说:“黄鸟是个微物,于其止也,尚晓得所当止的好处,人为万物之灵,岂可反昧其所止,而禽鸟之不如乎?”夫鸟所当止的是林木,人所当止的是至善。孔子借鸟以警人,而曾子引之,以见人当知所止也。
所以,读《诗经》不可一字一句照字面意思读,所谓“诗言志”,即抒情,其方法是要心领神会,并必须迎合作者之情意,才能真正领会句中之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