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想变得更聪明,长大后我们想变得更有能力,而随着阅历不断加深,我们更渴望自己拥有智慧。“智慧”是什么呢?在很多人看来,智慧是力量,是无所不能的力量,只要拥有了智慧,从此就不会再有任何烦恼,不会再有任何解决不了的问题。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智慧是什么呢?不是高于普通人的智商,而是能一直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普通人会怎样想呢?普通人学到的知识越多,越会自认为见识高明,阅历越多,越会自认为经验丰富,事业做的越成功,越感觉自己影响力巨大,而这些都是认知障,随着认知障加深,普通人慢慢就感觉自己不再普通,一旦认为自己不再普通时,就彻底看不清楚自己了,于是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知。
苏格拉底的智慧,则在于他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无知的存在。他不会因为周围人赞赏和崇拜,感觉自己变得不普通了,也不会因为多增长了一些见识,感觉自己无所不知,因为无知,才能保持内心谦逊,才不会被认知障蒙蔽,这就是智慧。
我们都知道“智慧”是力量,那么,“智慧”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呢?可能不少人,会将智慧理解为聪明的升级版,认为有了智慧,可以更轻易战胜对手,更容易解决所有问题。
有两个人过河,中间是一座独木桥,桥东是一个武者,桥西是一个泼皮,武者先上桥,已经快到了桥西,而泼皮故意堵住桥头,不让武者过桥,百般挑衅,要让武者必须退回去,让他先过桥。眼看一场战斗就要发生,但关键的时候,武者松开了拳头,退到了桥东,让泼皮洋洋得意的过了桥。
武者难道打不过泼皮吗?其实武者一拳就能要了泼皮半条命,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松开了拳头,选择了退让,这就是智慧。智慧从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就如武者能战胜自己的好胜心,怒心,这就是智慧。
聪明和智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聪明是解决生活外部的问题,而智慧是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为什么聪明者多,智慧者少呢?因为我们习惯向外求索力量,而不习惯向内求索力量。普通人烦恼多,聪明者烦恼更多,而智慧者烦恼则少,比如,要做某一件事,普通人无论得失,都会陷入情绪影响中,暂时收获会烦恼,暂时失败同样会烦恼。而聪明者善于计算,无论得失,都不敢放松自己,总想让事情按照自己计划发展。智慧者则不被得失影响,全力以赴,顺其自然,既不恐惧未来,又不纠结过去。
我们一生都活在一个“争”字里,争名利,争宠爱,争对错,争是非,争输赢。在各种争斗里,普通人耗的是力,聪明人耗的是智,看似有些人赢了一时,想想看又真正赢得了什么呢?有多少时间是心安的呢?有多少时间是快乐的呢?
很多人相信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离不开竞争,是竞争推动了时代的改变。但我们最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是充满争斗,还是不争呢?答案是明确的。我们都习惯认为,只有通过争斗,人类才有创造力,才能更好的生存生活下去,其实不争,我们同样可以把事情做好,不争我们同样可以进行创造,这些跟争又有多大关系呢?
从我们开始懂事,就在学习如何变得聪明,变得更聪明,我们认为只有更聪明,才具备竞争资本,才能在残酷的竞争里更好存活下去。不可否认,聪明很重要,让我们获得一些必要的东西,但是不是同样失去很多呢?比如,过去一起长大的朋友,你们亲密无间,相互熟悉,许多年后大家重聚,这种亲近感还有吗?可能已经物是人非,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变得聪明了,说话聪明,做事聪明,而聪明就像一层透明玻璃,你们再难走进彼此的世界。
聪明人执念深,因为自认为聪明,就总感觉有争胜的资本,凡事都想赢,缺少包容,谦让和平和。会不自觉表现出咄咄逼人,或骄纵狂妄,不自觉使用复杂的心思猜测各种人和事,不自觉陷入阴谋算计中。
在我们拼命追逐聪明时,就遗忘了智慧,或者远离了智慧。因为我们一直都误认为智慧和聪明一样,需要在外部世界寻求,而实际上智慧在每个人的本性里,每个人的本性都具有般若智慧。
在佛经中讲到的苦海无边,苦海是什么呢?苦海不是尘世生活,而是人的执念,人的错误欲望,你怨恨别人,嫉妒别人,有争斗心,不平心,骄纵心,你的内心还能清净明亮吗?还会感到喜悦平和吗?自然就变成了苦海。
如何摆脱苦海,到达智慧的彼岸呢?无非就是放下执念,不再怨,不再憎,不再争,不争妒,不再不平,当内心没有执念,不被欲望所影响,明明亮亮,干干净净时,你自然就找到了丢失的本性智慧。
我们总在强调幸福,快乐,如果有一刻,你能坐下来,闭上眼,冥思片刻,你可以问问自己的内心,它需要什么才能感到快乐轻松?它需要你具有无数的财富吗?它需要你拥有令人崇拜的名声吗?它需要你拥有华丽的衣着吗?它需要你拥有广博的学识吗?其实在它看来,这只是你自己需要的,是你的执念,它从来不需要你去做任何争斗。
在你闭上眼,冥思片刻时,你可能根本看不到自己的本心,你依旧被俗世的各种念想干扰,片刻不得安宁,所以,你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你为之苦恼,为之怨恨的念想,对于你的本心都是累赘,这些杂乱的执念,就像一层厚厚的污垢,只有你自己还以为聪明多好,却不知聪明本身就隔绝了你最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