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亚马逊对中国市场发了力,海淘这个词又高频了一把。海淘这片市场如今仍是各家攻城略地的时期。从考拉海购的电商模式,到什么值得买的导购策略,似乎大家的产品模式也是各自不同。
这几天潜心研究了一下海外购物产品,最先着手的就是这个最近让我消费了不少的小红书。与普通海淘产品不同,小红书与其是一个购物平台,它看起来更像是在做社区的同时顺便“卖个东西”。前一阵子正赶上它做周年庆,算是真正意义上地做起了电商,开始了社区电商并行的闭环模式。它的社区做的蛮有意思,作为一个大三的学习者,希望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上做出一些分析,希望能与大家交流。//文章结构:市场定位-用户分析-社区运营-优化建议-总结
小红书的市场定位是在探索中前进的,主要经历了:海外购物攻略工具、购物心得分享社区、海外购物平台三个阶段。现在从过去一系列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似乎能清晰地看到他一路走来摸索的身影。起初,小红书的定位是工具类应用,它做的第一款产品是针对出境购物的旅游攻略,然而受限于信息的时效性,它走向了产品的第二个阶段,开启了海外购物经验分享社区之路。
很多喜欢“买买买”的女性掌握了很多有用的时尚购物讯息,然而普通的社交渠道无法提供一个良好的分享平台——在朋友圈po一张Chanel的口红照片就可能会被周围人打上虚荣、炫富的标签。小红书正是把握了这样一个需求,提供了平台让大家把购物心得和使用评价分享出来。不同于美妆博客和红人微博,在这样一个内容为主社区里,任何人都能凭借干货获得来自他人的关注、点赞和交流,基于同样兴趣的陌生人社交在这里变得十分容易。
掌握了高品质内容,就能满足一大批人获取信息的需求,凭借着口碑营销,小红书不可阻挡地成为了“种草神器”,不论是否具有时尚经验,都能在这里找到想要的好东西,加入心愿单,走向买买买的大军。在大量高品质UGC内容的基础上,小红书开始给用户“拔草”,加入了电商的盈利模式,在“福利社”售卖海外商品形成闭环。这样一来,对海外购物不熟悉的用户也能方便地买到“心愿单”里的东西了。
至此,小红书形成了现在的产品形态,随着“福利社”中商品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小红书也越来越像一个商人。通过比较我发现,这里价格一定不是最优的,而且在各平台抢占海淘市场的背景下打价格战更是不可行。小红书产品的根基是依靠社区形成的闭环,给用户方便可靠的印象。对于前来获取信息的用户来说,看重的是平台内容的高质量与真实性,基于大众口碑的商品推荐容易获得用户的好感,只有保证平台的公正性才能维持用户的信任。同样,愿意产生持续性分享行为的用户看重的是平台良好的互动,不仅满足分享欲,也能获得来自大家的良性反馈,通过点赞和评论感受来自大家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社区这一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社区的功能被放在了首页,当用户点击进入,默认显示的是“关注”界面,与之并列的是“发现”。
“关注”页面这个页面不言而喻,是用来显示我关注的消息的,包括关注的人、关注的标签,但是内容展示的效果怎么样呢?
在体验过程中问题出现了,我发现这个页面中的信息对我来说非常杂,并不十分贴合我的兴趣,甚至感觉还不如“发现”下的内容有趣。明明是我亲手点下的“关注”,为什么呈现的信息会这样呢?经过分析我认为,在这个以商品为主的平台上,用户发布的商品内容往往比较随机,很难具有明显的个人特点,有些时候只是买了东西随手发一下(看心情咯你管我~),发布内容和主题不可控,因此关注了一些人之后,在上述页面看到的内容主题是十分随机的。尽管我在关注某人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觉得她发布的内容很优质,但这并不代表这个人发布的所有商品都是我感兴趣的方向啊。当关注的人多了,干扰信息量也增大,导致我的“关注”里呈现的并非真的是我关心的内容。
那么从用户角度来讲,我怎么才能在我的手机页面中看到我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呢?那就要想想看我来这里浏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虽然浏览行为往往没有什么目的,但是不同的信息还是有不一样的效果)。
在这样一个以购物为主题的平台中,我们关注一个人往往是有原因的,可能她喜欢发布商品时描述很详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可能是她经常买一些性价比高的产品可以指导我的购买,有可能她跟我的生活层次相近我可以参考她的生活方式或者与她交流购物经验。
可以看出,有一些人我是对她发布的商品感兴趣,我对商品的喜好决定了我的满意度,这个场景类似于博主推荐,关注者希望看到的是源自良心推荐的好用物品,或者是基于真实体验的客观评价(种草or拔草)。但是较之博主推荐的形式,普通用户的存在不够权威的劣势,而且处于分享心态的用户也不是抱着营销心态来写,文字更具有随意性;而关注另外一些人,则是因为我对她这个人感兴趣(可能是身边的时尚达人也可能是微博上关注的一个美女),好奇她都买了些什么。与此相似的一个很熟悉的场景就是一个美女在微博上po了一张自拍,底下的评论是一堆“求链接”、“衣服什么牌子的”之类,女性之间与此类似的模仿心态是十分常见且广泛存在的。补充:刚刚使用的时候发现了另外一种,就是社交联系,在互动中形成好友关联,属于轻社交。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开始思考如何合理地帮助用户优化自己的关注列表,增强“关注”页面内容的个性化和可读性——毕竟,“自己关注的人,哭着也要刷完”这种事还是不要期待的好。社区内容的吸引力是和产品的用户黏性有直接联系的,优化关注页面的内容的目的也是出于抓住用户对产品的兴趣。
方向一:培养挖掘优质分享者
方向二:关联用户身边熟人或其他平台的关注者
质疑:小红书的运营模式一直以内容为主,弱化了用户等级,目的在于保障平台的客观性,避免基于网络红人意见领袖的市场营销方式的产生,客观正是这个平台最根本的价值。这两个方向都在强调“人”,这么做是不是违背了原则?
思考:“关注”这一行为原本就是基于人而产生的,只有当关注的人能持续生产优质内容,或者是熟人和特别关注的人时,关注这一行为才能获得有效的意义。弱化“人”的因素是为了不影响平台客观性,在私人化的关注列表中,这个问题可以交由用户自我调节(不仅如此,还可借助内容审查管理等,这个问题之后也有讨论)。
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看【首页-关注】的页面设计
“为你推荐的小红薯”放在这么重要位置,意图明显——希望为大家提供优质用户来关注。
好处:
1. 可以为获取信息的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来源
2. 为内容的提供者带来关注量,鼓励大家发布高质量内容(目前的推荐机制是按照最近被赞次数来衡量的,人工还是算法实现推荐并不清楚)
3. 为缺少关注目标的用户主动提供了选择,满足了新用户的上手的需求
不足:
1. 推荐内容不个性化,导致缺少吸引力
2.占据首页重要位置,对用户来说可能是种打扰
3. 现有的基于活跃度的推荐机制,不能保证内容的优质率,没能体现优化关注列表的功能
优化:
1. 基于个人兴趣的个性化推荐,参考微博推荐机制。补充:功能的添加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应该是基于数据分析来进行决策的,功能虽好,但也不能盲目添加,还需要严谨的分析判断。在这里只是初步的想法。
2. 修改现有的横幅交互设计。在现有的设计中,当用户希望在首页不要显示推荐栏时,需要进行的操作如下:【“为你推荐的小红书”(点进去)—>“开启智能首页推荐”(点击取消)—>返回键】。
改进建议:采用向左滑动删除的交互手势,当向左滑动推荐栏时,推荐栏消失,只有当用户重启应用程序时,再次显示。这样做的好处是,当用户对这个消息产生不满时,可以通过一步操作屏蔽干扰,操作起来简洁且爽;而且这种屏蔽并非永久性的,并不影响下一次用户开启软件时的推荐。
其他建议添加的功能:
1. 分组功能--对关注的人进行分组,便于信息的分类获取
2. 备注功能--对关注的人添加备注。因为昵称可以修改,而且随着关注的人增多,想查找起来就很不方便,这样可以便于查找和备忘
3. 离线阅读功能--以图片为主要内容意味着对流量的消耗很大,当用户出门在外(例如乘车时),没有WiFi的情况下一般就不会刷刷刷了。以日刊形式,将优质内容整理发布,提供离线下载的功能。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就算是出门在外也不怕了。
总结:
在写这篇文章前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思考了很多内容,觉得收获还蛮大的。首先,产品的设计往往体现了一个产品的策略和方向,比如说最开始小红书的界面底部tab栏是把“发布”的功能放在中心位置的,但现在该功能被移到了“首页”(也就是社区)的右上角。而原来的中心位置由“福利社”,也就是购物入口代替了。这种位置的改变并不一定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但是可以产生对用户的引导。
但与此同时我也在努力地寻找一个平衡,我在研究产品时容易纠结于一些小细节,比如应不应该在首页显示部分评论。但是当我作为用户的时候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重要吗?答案也许是否定的,可能我根本不在乎这些小东西,它最多只是对我的使用体验产生影响。所以,我更希望自己在开始的时候能把眼光放在更大的地方,培养自己逻辑思考的能力,把握好作为产品和用户这两者的心理平衡。捎带提一句,现在更能体会“把握住作为使用者时对产品的第一印象”这句话的重要性了。记住什么是关键,减少不必要的思考。
最后补充一个搜索页的小设计:
文末的吐槽:被简书的删除功能坑了一把,之前发布的文章不小心在移动端手滑点击了删除按钮,就真的”一键删除“了,这丝般顺滑的体验让我的心好累,修改的内容没存档,重新打了好几百字手也是累累的,心疼之前集来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