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训练营的几点思考
一、先谈感受
1.1 学习感受
这次的训练营,有如下学习感受:
(1)对于目标管理世界心理表征,非常庞杂而且细节繁多。
(2)上手容易,精通难。框架模型越通用,如何在各种领域演绎应用就需要极大的经验补充。
(3)对于各种能力要求高。
人个的视野、逻辑、对真实世界的假设检验校正的方法论要求高。
(4)术语、细节非常多,感觉走入了一个庞大的森林。
1.2 个人感受
当我初次走入这个充满术语,维度,分类的目标管理世界。
通过三次作业与小组点评后,
个人感受是
(1)进入目标管理的世界,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分解的出来“任务”步长并不一样。
(2)如果不从上到下,按照模型与逻辑去分解,就很可能会“污染下游”,
(3)PORT模型是一个框架性的模型,颗粒度有限,主要是为了搭建思考的框架的。
(4)不断追问的Why?
参加CEO→Why?→想要少做多得→Why?→用更少的时间,得到更多,高效率→Why?→跟别人拉开差距→Why?→更有竞争力,话语权,影响力→Why?→得到更多的资源→Why?→幸福感、安全感、满足感→Why?→因为趋利→Why?→因为这是人的根本动机→Why?→人类想要进化,更得更好→Why?.......
每一件事,只要你去追问,里面一定有更重要的,更能激发起你最原始动机的东西在里面。
Purpose作为一切事情的动机、能量来源。
我们手捧原石,只是为了从当中找到更充沛的能量,让自己更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动机。
想要更多是趋利。想要追求异性是为了繁殖。
凡事什么都不想就去做,是为了逃避思考,节省大脑的效能。
一切从目的出发,这是根治大脑多年顽疾的基本策略核心。
二、模型中的Why?How?What?
2.1 基本概念与难点
从训练中,获得的基本概念是
目的是Why
目标是What
成果与任务是How
最难的地方,是如何明晰如何将Why→What→How
2.2 从期待与问题到Why?
当我们回溯Why的时候,明晰Why,剪掉表层无谓的包装。
是提取出动机,让自己获得能量。
我们都在追求高效,而最高效的方法,少做多得的方法
其实就是以终为始--将Why前置在最开始。
但是这背后也就隐含了一个逻辑?我如何确保自己找到真正的Why?
这时候,每一个的人的视野还有战略思维高低就会也产生不同的认知。
比如:为什么房价会越来越高。
有人会说是人的炒作行为导致,所以应该恨炒房的人。
有人会说是开发商的抬价造成的,所以应该惩罚开发商。
有人会说是政府的问题,又会去对政府政策指手画脚。
有人会说是人口结构问题,有人又会说是城市化发展问题。
有人会说共济会搞的鬼,甚至是热钱惹的祸。
面对一个问题,表面上去看,是各有各意见。
实质深入内部,每个人的思考深度不一致。
作为本质里面有“懒”基因的人,
大脑爱节能,认知会吝啬。
对于所有的大脑认知,都要避免囫囵吞枣。
从PORT模型的第一步起,
就要尽力穷尽背后的Why,才能激发起自己内心动机。
同时避免基因深处的懒癌发作。
2.3 从Why到What
如何通过一个合理的What即目标,去达到完成或者到达自己的Why呢?
里面还是有一些可以通用的方法。
比如:
- 逻辑
- 结构化分析能力
- 信息收集与分析查找的能力
想要实现一件事情,设定一个什么样的与之匹配的目标
这一点也和很多能力是相关的:
- 计划的能力
- 日程与时间的排布能力
某程度上就是《向组织揩油》里面的各个时间维度的计划编排 - 项目化管理的能力,当项目冲突,多项目同时推进的能力
- 对于目标的设定能力
首胜体验、在能力圈内又同时扩展到学习区中。
过高,压力过大,过低,压力过小。
当这些武器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的时候。
从Why到What的转化才会自洽与顺利。
分析一下自己的自身的问题,其实就是这些能力根本是不够熟练的,或者只是知道大概。
而且,有很多的压力感受、项目冲突、而且练习的时候,还不是在“真空“环境下,
你还需要面对每天的工作,生活,家庭,学习。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只能说,学完PORT训练营之后,
自我感受是,去设定目标时候,哪怕有了相对好用的RSQC之后,
第一紧盯的部分,还是C,每个人的C,确实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我们所喜欢的部分,其实是Q,学习CEO的目标,不外乎是建立系统,让Q/C的比值尽量提升起来.
而RSQC本身,还包括了范围与进度的考量。
过度了,作品难产,错过了机会。
不够了,滥竽充数,难称工匠。
这一切,又是平衡。
但是,在一切到达平衡之前,你的心态,你的PDCA,你的工作/生活/家庭。
也都可能会在失衡态,直到你可以平衡一切。
在达到系统不崩溃之前,理应崩溃到足够次数,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经验值。
2.4 从What到How
面对你想要的成果,你认为要去执行任务。
这背后,需要你进行假设的能力
如何去证是你这个假设的问题是正确而且成立的么?
我们都是一个直觉上的经济学家,
”人事网书“中的人是跑在最前面的,而反思自己大部分的时间,
是倾向于网与书,而非与人的交互,甚至与高手的互动来解决问题的,
其实相对于自己,每每在带新人的时候,
自己总是有很不尽的话,总是会有将一切真相告知于他们的冲动。
而反观自己,很实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想当然”,
当然,时间不足够这一点是每个人的限制,
对于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机会成本总是比较低的,
因为你的选择少,能力弱。
多试错,先做其实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作为一个职场青年,30岁了。
相对所有的情况而言,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机会成本,其实是非常大的。
因此,如果在进行任何复杂任务或者没有做过的任务的时候。
其实,找高手,找做过这件事的人去讨教,实在比“似乎”更省事的上网/看书来得靠谱。
在时间有限的人生,我们的任务是从无限解中找出有限解。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那么多听做过选择的人的意见,谦虚地换位,
偷师买攻略。吻合你的成果与别人作出的成果,如果在可接受范围,
再去动手不迟。
说到底,你要让自己确信这个How可以帮你稳定达到What,才动手.
某程度来说,我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因此太反常识了。
三、PORT训练营的总结
(1)小白在左,高手在右。如我一般的小白,正是在一步步造楼梯,小心翼翼的下楼。目的是有一天,可以成为高手,有一个“电梯”(系统),方便地上上下下。
(2)PORT始终是框架模型,我们为了从高层到地面,快速而高效而安全。
还要在在每层中间,练习好相关的基础技能、如假设、逻辑、战略、成果思维。
才能确保是踏实有效地Why→What→How,直到工作完成。
(3)PORT从上到下,是为了快速在通用领域打开思路。PORT从下到上,只是从经验失败试错当中去,让我们的楼梯搭建得更加稳固。
(4)目标管理的世界很大,需要的成本很大,既然来了CEO,正课也要开始了。接下来就尽全力去做,扎实做到位。才能摸索出各个系统元素间的细节、关系。这注定是一个C很高的部分,既然来了,心理准备己经有了。希望接下来,可以做得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