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范仲淹,我们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这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因此,一直只认为他是个文学家。
直到最近读二月河的《乾隆皇帝》,第六部上介绍了范仲淹于皇佑二年在杭州知州任上赈灾的举措,这才知道范仲淹不简单啊!于是搜集了他的一些资料和杭州赈灾的相关记载。
范仲淹出生于989年,和包拯是同时代人且是同事,曾官至副宰相(参知政事),在任上推行改革(庆历新政),但因新政受挫,他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带病上任,在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在任杭州知州期间,皇佑二年(1050年),杭州发生大饥荒,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赈灾并为后世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这段历史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详细记载: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这段记录的大意是:皇佑二年(1050年),吴中(杭州)发生大饥荒,到处都是饿死的人。这时的杭州主官范仲淹,紧急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充实到市场中,大量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当地的百姓喜欢赛龙舟、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他带头每日在西湖上出游宴饮,在他鼓励和示范作勇下,城中有钱的人民大规模出游,做佛事、赛龙舟、尽情玩耍、大肆消费。他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给他们出主意:“现在是灾荒年,民工工资最低了,你们何不趁此机会大力兴建土木工程呢?”于是各个寺院掀起了大规模的基建热潮,官府也加入基建队伍中,大规模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雇佣了大量民工。他的所作所为和一系列政策被监察机关知道了,监察官员就以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无节制,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为由弹劾范仲淹。于是范仲淹专门上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让有余的钱财流动起来,从富户流动到贫民中,从而达到救济贫民的目的。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
实践证明,范仲淹得措施是卓有成效的,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后来,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逐渐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
以当今的眼光来看,范仲淹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1.调粮。大量从外地调集粮食充实到杭州市场,有力打击杭州本地商人的囤积居奇,有效控制粮价上涨。
2.扩大消费。主动带头、率先倡导、鼓励百姓游乐饮宴,有效扩大了消费。饮食、住宿、贸易等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需要大量劳力,解决了大批人员的就业。
3.大搞基建。引导佛寺大兴土木,投资兴建官府和官吏宿舍,可以视为政府主动拉动投资。
这三条被称为范仲淹的“荒政三策”。
行文至此,不得不佩服范仲淹,1050年,61岁的范仲淹在被贬的路上,每个地方待个一年半载,尚且有这么大的功绩,实在是经世致用之人才啊。试想,如果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能够成功,北宋或许会是另一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