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四十二章 势不两立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告诉我们何为匹夫之美,从俗理守旧礼是匹夫之行,修行义习文学是匹夫是计,在君子“兼礼”的政策下,行义者君信受事,文学者明师显荣,这就是匹夫之美。做官显荣,世人的希望,在韩非子时代以农耕为主,社会财富主要来源于农业,国家政策是重农抑商,而在这种情况下,君主却信任那此修行仁义熟悉学术的人,还让其做官为师地位显荣,这是有背国家政策,也有违为君之道。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修行义习文学”,但要看这种仁义与文学的真实内涵,同时要看“修行义习文学”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求与国家的政策。所修行义与所习文学是否能解决当下的社会实际问题,是否能让国家富强人民安康。显然,韩子所驳斥的修行义习文学的匹夫之计是不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也不会让国家强大起来,更不会让百姓安居乐业,反而是乱世之源。如果能,历史就会是另一方景象,孔子的“克己复礼”也就成功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法家的事,可历史告诉我们孔子失败了,法家在这场历史变革中胜利了。
从匹夫之美中就能看到匹夫也只是徇私不是为公,这是有违做官为师为公服务的职业道德。目的与结果证明了君主“兼礼”是错误的,也证明了君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是错误的。国家强盛需要无数心怀“天下为公”思想的无私无畏的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而不是靠自私自利的“匹夫”之为。
韩非子彻底揭穿了“修行义习文学”的匹夫之计,告诉君主国家富强不可能依靠“匹夫”来完成,“官位与显荣”的荣耀要给为国立功者,这才是治国正道。韩非子话放锋一转,将“匹夫之美”转化为“匹夫之害”。他说:“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意思是:然而没有功劳的就能做官。没有爵位就能显荣,形成这样的政治局面,国家就一定陷入混乱,君主就一定面临危险了。
春秋战国时代,战乱不断,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来维护国家的安全,既是你不去打别人,别人也会借故来打你,所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生存的前提,这就需要众多为国而战的勇士,为了鼓励和奖励将士,君主要为国立功者加官进爵,所以只有立功者受事,有爵者显荣,这是天道。从来没有“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如果君主坚持这样做,那国必乱主必危,这也是天道。
天道,就是规律,就是以时间为轴的事物发展史,在这个时间轴上事物只能以唯一的形式存在,不可能以兼容的形式同时存在。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按时间有序出现,而不可能同时出现。我们不能假设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就像我们不能假设四季同时出现并为此假设消耗我们的时间与资源去探讨假设后我们该怎么办。所以韩非子坚决的告诉我们“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意思是:所以,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并存的。
高山低谷不两立,公私不两立,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矛盾对立面是不可能两立兼容的。这既是一个自然定式,也是一个哲学理念。匹夫之美与国家利益不两立,匹夫之行与国家政策不两立,匹夫之为与为君之道不两产,天下为公与徇私枉法不两立。总之,仁爱治国与依法治国不两立。君主既贪图仁爱的美名,又想依法治国,这是不想容的事,是不可能成立的。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这是至高的行为准则与处世理念。不相容之事,就是与事物发展逻辑相背的事。只有付出才有结果这是逻辑,不想付出还想有结果,这是违背逻辑的事,是不相容之事。你既想成功又不想努力,这是不相容的事,是不可能成立的。你既想加官进爵又不想为国立功,这是不相容的事,是不可能成立的。努力工作就会有美好生活,符合逻辑关系,这是相容的事,是成立的。
既不想按制度治理公司,又想让公司发展壮大,这是不相容的事,是不可能成立的。
既不想按绩效考核培养团队,又想让团队创造成绩,这是不相容的事,是不可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