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珠说红楼(二):林黛玉:人人都说你小性儿,我却独爱你的真
文/第一滴露珠
昨日写了说红楼的开篇,有两位读者留言说不喜欢林黛玉,我真真替林妹妹感到难过,今日,我就来和大家说一说林黛玉。宝黛钗三人,是《红楼梦》的头等主角,要说红楼人物,这第一个位置,也非林妹妹莫属。
林黛玉不讨部分读者喜欢的原因,在我看来,无外乎以下三点。
其一,不喜欢林黛玉的读者,无非是嫌林黛玉“小性儿”、“小心眼儿”,动不动就爱发个小脾气,使个小性子什么的。
但读者诸君,请容我细细来分析一下,你就明白林黛玉“小性儿”的原因了。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不过也就八九岁上下,宝玉比她大一岁,那就是十岁左右。关于黛玉初进贾府的年龄,历来有多种推断,因为在书中,曹雪芹写的也有些前后矛盾。贾雨村给林黛玉当老师时,林黛玉年方五岁,过了一年多,黛玉母亲病逝,林黛玉就进京来了,按此推算,林黛玉进贾府时就只有六至七岁,宝玉只有七八岁。但后面说到,黛玉进京后不久,薛宝钗也接着来了,宝钗当时的的年龄,书上明明白白写着是十三岁,那么,宝钗比宝玉大五岁以上?果真是这样的话,他们俩就算不上是“金玉良缘”了。古代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我猜想宝钗比宝玉最多大三岁。而且在第四十九回中也说到,大观园众姊妹除了李纨外,其余迎春、探春、黛玉、宝钗、宝琴等十二个人,皆不过是十五六七岁,可见宝钗和宝玉等人的年龄差距也不是很大,最多不过两三岁而已。以此来推断,我断定黛玉初进贾府的年龄是八九岁上下。
林黛玉到了贾府,和贾宝玉很是亲密友爱:“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称得上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一对小儿女。
但是自从宝钗到来后,因为宝钗大方豁达,随和可亲,很快就在贾府混了个好人缘,再加上“金玉缘”的传闻,黛玉便对宝玉和宝钗的关系生了疑心,只要一看见宝玉和宝钗在一起,黛玉心里便有些醋意,所以就每每拿着宝玉的“通灵宝玉”说事,以此敲打和试探宝玉的态度。而宝玉呢,既急于证明自己,又恨黛玉不理解自己的心思,所以这段时间,俩人多次拌嘴吵架。就是在这段时期里,黛玉多次发脾气使性子,和宝玉赌气,其实哪里是“小性儿”呢,不过是因为爱宝玉,担心宝玉变心的忧虑表现罢了。
常言道:“爱之深,责之切”,正是因为黛玉太过在乎宝玉,所以才会有讽刺、试探、赌气、不理不睬和哭哭啼啼等种种表现,这些表现在常人看来,好像是黛玉的不通情理,其实黛玉不过是“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想想黛玉和宝玉不过是两个十岁上下的儿童,即使古人比现代人早熟早婚,最多也不过相当于我们现在十六七岁的年纪。两个懵懵懂懂、情思萌动的少男少女,感情时而甜如蜜时而辣如姜时而酸如醋,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想想初恋的感觉,就会明白黛玉和宝玉的感受了。
黛玉的“小性儿”,在第四十二回以后,便再没有上演过。我们来看看这一回,发生了什么事情。第四十二回,题目叫做“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因为黛玉在行酒令时,不小心说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诗句,被宝钗听到了,宝钗便把黛玉叫到自己房里,语重心长地很是教导了一番,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到了宝钗的宽厚和坦荡,所以从此不再疑心宝钗,俩人自此建立起了友情,渐渐地亲如姐妹,黛玉和宝玉的爱情,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二,不喜黛玉的读者,大约是嫌黛玉言语刻薄,瞧不起人。
这言语刻薄,在《红楼梦》中主要有两处明显的体现。
第一处,是第七回中,薛姨妈让周瑞家的替她送宫花给众姑娘们。周瑞家的把最后的两枝宫花给了林黛玉。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因为书中前面已提到,周瑞家的是“顺路”送的,所以一般的就认为黛玉的无名之火发得莫名其妙,说话太过刻薄,人周瑞家的给捎了宫花来,你不说声谢谢就罢了,怎么还朝着人家说怪话呢?
其实这段情节大有玄妙。周瑞家的是谁?是王夫人的陪房,也就是说她是王夫人的心腹。从书中的许多细节可以看出,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态度很冷淡,不过是表面的亲戚情分罢了,真正爱护黛玉的只有贾母和宝玉。自从自己的亲外甥女宝钗来了以后,王夫人心里想必已存了让宝玉娶宝钗的想法,她的这种想法,周瑞家的肯定是知道的。
贾母和王夫人这对婆媳,在书中也是明争暗斗的,贾母喜欢林黛玉,王夫人却喜欢自己的外甥女薛宝钗,这是一对矛盾。作为王夫人的心腹,周瑞家的自然是看王夫人而不是贾母的脸色行事,所以,她送宫花时,明为顺路,实则却是对黛玉的不恭敬和大不以为然。因为,自从黛玉到府,林黛玉的地位在贾母心目中就排在三个孙女之上,何况黛玉又是亲戚,周瑞家的送宫花,按照礼仪,应该是先送给黛玉,再给探春她们的。黛玉是何等聪敏的人儿,如何能感觉不到身边的危机和敌意,所以黛玉才会冷笑,才会说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不过是借题发挥,借此来向王夫人的冷淡表达不满罢了。
当黛玉冷笑发作时,周瑞家的呢,既没有解释,也没有赔礼,显见的是不把黛玉放在眼里心上的。
历来为读者所诟病的,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黛玉对刘姥姥的嘲笑和讽刺。
有人说黛玉作为贵族小姐,不同情下层人民,把这种现代的阶级观点用在封建时代的小姐身上,我觉得是很可笑的,也是对黛玉的误解。
黛玉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喜怒哀乐都形于色,对人的喜爱和厌恶也会很自然地挂在嘴边,她没有宝钗那样的城府,也没有看人下菜碟的势利。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人人瞧她不上,王熙凤碍于面子,施舍了她二十两银子,其余人都对她待答不理,及至二进荣国府,因为贾母喜欢和尊重刘姥姥,其他人的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姥姥走时,纷纷送刘姥姥东西和银钱。而黛玉呢,她向来只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绝不会受他人影响。黛玉是个有点精神洁癖的人,刘姥姥的举动,在书香气质的文艺女青年黛玉看来,无疑是粗俗的,而且刘姥姥为了取悦贾母,又刻意出乖露丑地搞笑,这也难怪黛玉瞧不上她了。探春宝钗她们心里,未必不是和黛玉一样的看法,只是她们不会像黛玉这样表露出来罢了。
从书中可以看到,黛玉探春湘云凤姐她们,是时常相互开玩笑的,黛玉在不伤感的时候其实也是非常幽默,很爱开玩笑的,当时又刚刚解开了对宝钗的心结,正是心情大好时,所以,她就开心地拿刘姥姥开起了玩笑。用宝钗的话说,林妹妹的玩笑用的是春秋笔法,开的又雅又有趣,比起后世的段子手来,不知强了几千倍。黛玉开别人的玩笑,大家不觉得是歧视,怎么一开起刘姥姥的玩笑,大家就觉得她瞧不起人了,这其实本身就是对刘姥姥的一种歧视。
其三,不喜欢黛玉的读者,大约还嫌黛玉“爱哭”,动不动就淌眼抹泪的。
黛玉自母亲病逝后,就来到贾府,客居外祖母家。后来,父亲也病故了,黛玉就只好背井离乡,完完全全寄居在贾府,成了一个无根漂泊的空头小姐了。虽然有贾母疼爱自己,有宝玉呵护自己,但年幼失母,少年时又丧父,她心里的隐痛是有父母的人所不能体会的。
而且黛玉饱读诗书,最喜欢吟诗作词,具有典型的文人气质,文人尤其是古代的文人,哪个不是爱伤春悲秋,对月长叹,对花落泪,这都是文人经常干的事儿。黛玉天性敏感多思,又加之自小身体怯弱多病,对于人生,就比同龄的女孩儿更多了一份体悟和伤感。再加上王
夫人的冷遇,阴险下人的暗里挤兑,随时失去贾母依恃的担忧,对与宝玉婚姻不确定的恐惧和疑虑,叫黛玉怎能不哭!
但黛玉的哭,除了疑虑宝玉和宝钗的那段时期,每每在宝玉面前委屈伤感落泪外,其余时间的哭,都是在自己房里默默流泪,或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暗暗伤心,她并没有碍着别人什么,也没有拿哭来作手段作要挟。她的泪,是为爱所流,为人生的无常所洒,为自身的遭遇所痛,为渺茫的前途所悲。
写到这里,真的心疼黛玉。亲爱的不喜欢黛玉的读者,读到这里,你可有理解黛玉内心的伤痛,可有喜欢上这个真性情的好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