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未来简史》,感觉应该写几个字。很久没有写字了,一种生疏感弥漫在键盘和屏幕周围,让我有点无所适从。我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虽然已年近不惑,却一直在“好奇者”的道路上狂奔,竟有一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感觉。李笑来老师说过他读书已经越过了“猎奇者”心态,这点我还没有做到,但我自己肯定是不愿意承认我这是“猎奇”了,不是什么我都想知道,比如说玄幻、修真和盗墓类的小说我现在真是提不起兴趣。所以,基本上我还是在科技、人文和哲学历史这类的书本里畅游,找找喜欢的,也许是流行的,也许是经典的,但一般都是有趣的。
早就买了《人类简史》,听说尤瓦尔是个牛人,从众心理也买了一本,前天我看了一下停在1/3的阅读进度:好吧,这本书看起来得重读。这次受罗胖跨年演讲的鼓惑,下单买了《未来简史》,我倒要看看所谓的“意义之网”到底是什么意思。幸运的是,春节放假之前收到了这本书,这两天除了吃饭、带小宝基本上就是它。
《罗辑思维》还送了万维刚老师的阅读笔记,我没看,我看了网上关于这本书的简介和书中的一小段摘抄,我想这虽然来自于这本书但显然不能代表这本书,就像从《史记》上摘录一段太史公曰是没法涵盖《史记》那宏大的叙事的。另外一个我认为,读书的过程就是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逻辑之网的过程,在这个网络中可能有困惑、有欣喜、有厌烦、有质疑,但一本好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扩展了读者的认知——最后,一拍大腿:“原来是这样!”。不能否认,《未来简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探寻人类与科技的关系,探寻信息革命时代背景下人类命运与意义的最佳著作。阅读过后,我禁不住在豆瓣打了5颗星并分享到微博。在大年初一来看,一切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但是我内心却是雀跃欢喜,没有什么比理解几个关键的概念,了解一些未来已来的事实,理解未来片段悉数发生背后的逻辑更让人兴奋的了,这比放烟花和吃年夜饭确实更能让人记忆深刻并且长久思索。
作者的背景和资历我就不用赘述,我只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这本书(简体中文版)总共406页,而引用的资料和论文列表长达37页,你就知道这明显不是一个畅销书作家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科技工作者。一个科技工作者,在了解到那么多已然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事实”,凭着极其聪明的头脑,提出了人类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这就是这本书的终极价值所在。所以,当我看到最后掩面沉思,竟觉得这种颠覆就是一种折服,他看到的世界和架构的未来观确实不一样,整个推理让人跟不上节奏。
一本书看完,不可能记住全部内容也没有必要记住,但是正如李笑来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程也不过那么几个关键的概念,所以一本书在罗列大量的事实论据,总起来讲就是为了支持几个关键论点,所以我将保留作者所传达的几个关键论点和概念,让它们在我这个数据流中滋芽、结网,经由浅表的思索达到更深入的连接和融汇,最后能把这个科技信息世界、大数据时代人与技术的关系看得更明白。
《科技想要什么》到现在给我最重要的印象就是,科技进步不断加速,科技成为人类的外延纬度,但是《未来简史》给我的震撼就是很多根本性的问题需要重新梳理,因为底层架构即将改变,人类必需面临和处理这些“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