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读书会,第二本读的是我一直想读的《万历十五年》,虽然看介绍知道这本书意义重大,但是读完才发现自己水平过差,读得挺艰难,学得到的估计还不到书中知识的百分之一。郁闷之后,细细想来,这次阅读的经历其实收获还是挺多的,从而让我更加坚信,坚持做难却正确的事情,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万历十五年》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史书,不如说是一部研究报告。一般史书常常以时间及事件为主轴,记录某一段历史,而本书则采用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以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和申时行、清官典范海瑞、名将戚继光、名士李贽等人物的个人事迹为主线,却无不反映着明朝这个庞大帝国和百年朝代的悲剧,而这个悲剧在开朝之初便已确定:明朝的国本局限于首位统治者的人生际遇和认知范围。
一方面,从社会最底层一步步爬到权力制高点的人生际遇,使得朱元璋对权力有着极大的贪念,以及对大权旁落的极度担心,因此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制,施政方针不是积极推动先进的经济,以增加全国财富总额,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这种以消极防守的姿态,用妥协换安全的方针,注定只能换来短暂而又低质量的安全。日积月累的矛盾冲突必然冲破层层防守,进而打破这种梦寐以求的国泰民安。
另一方面,由于出身贫苦,饱受地主官吏的压迫,使得朱元璋上位之后非常重视保护农民、针对地主、限制官吏,并以此制定了整套看似完备合理实则漏洞百出的政治经济制度,最终导致的后果是以抽象的道理取代法制成为判断是非,行事规范的原则。道德的抽象和法制的缺失又导致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以一种切实可行的标准去贯彻,不同的人对道德有不同的理解,进而产生不同的主张,使得政府低能,管理混乱,君王臣民均无一幸免的惨遭其反噬和迫害从而使得这个原本强盛的国家迅速衰败下来。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君王臣民的人生悲剧就是最好的证明。
先说皇帝,按理说,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万历皇帝却从小到大饱受各种道德礼仪的制约,小时候受到母亲、大学士的管制、成年后依然受到文官集团的束缚。一场跨越15年的立储之争,让他与文官集团的矛盾达到无法弥补的地方,进而采用消极的处理方式,不上朝、不批阅、不见面。一个皇上被逼迫到宁愿退居深宫和宦官们玩,也是让人既同情又感慨呀。如果仅仅一个万历,可能会被认为是这个皇帝个人的问题,但是明朝的守成之君们似乎都挺惨的,万历的叔祖正德皇帝用其超人的胆量、充分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力图突破这种束缚,虽然其在位时勉强占据上封,然而一旦其驾崩,其后来者便遭受到更为严厉的束缚,因为文官集团有了正德的教训,积累了应对经验,并采取了相关措施应对皇帝。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刚开始还算尽职,但后来也对于各种礼仪失去了兴趣,转而专心修炼,祈求长生不老;万历的父亲隆庆皇帝平淡庸碌,却对于礼仪制度同样消极对待。由此可见,明朝的守成之君无论表现的激烈如正德、平庸如隆庆、还是消极如万历,都是受到明朝贯彻的道理伦理,礼仪束缚的迫害。按作者的解释,在明朝,皇帝不是指一个人,而且还是一种职位,一种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机构,无论什么人当了皇帝,他就将变成一个不能有个人感情和意愿的死物,任由这个职位,这个机构的职责行事,然后这完全违背了一个人生而为人的本性,所以就出现了这些作为人的皇帝的各种反抗,从而酿成各种影响甚远的悲剧。
再说大学士张居正和申时行,一个专权而力求变更、一个敦厚而周全折中,但无论采用哪种应对措施和处事风格,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原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臣之极,却夹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左右为难,苦不堪言。张居正以其强硬的手腕虽然在生前蓄力改革,并有了一定的成果,创造了万历中兴的十年,但是终究殚精竭虑、壮志难酬。过早的离世使得他的悲剧过早上演,而且演的荒唐而惨烈,生前没能好好迫害你,死后岂能让你安身!刚刚离世,张居正便遭到惨烈而彻底的清算,抄家都抄了两次,生前的名声在死后全被否定!申时行由于其性格及行事理念的相对温和,既没有像张居正生前那么享福,也没有其死后那么悲惨,只能说怀着中庸之道,温水煮青蛙一般的慢慢遭受着时代的折磨。
海瑞是个传奇人物,却也是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他是法制的支持者,因为他不相信在上层悬挂一个抽象的,之美至善的道德标准,就能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即便他拥有者不同于常人的高尚品格和坚定意志,但是相比于整个社会制度,他还是太孤单,太赢弱了。他的悲剧恰恰暴露了明朝在制度上长期存在的困难: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证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应对复杂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海瑞的一生经历,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戚继光,相比于上述的人物,个人认为算是很牛逼,很有能力,生前死后综合看也算上相对比较成功的了,但即便如此,也只能说是比悲惨少些悲惨的人物了。在那个文官集团社会地位最鼎盛,武官社会地位最低下的朝代,戚继光以其务实而清醒的现实感及政治智慧、专业的军事能力和眼光、不为人知的行政公关能力,借助张居正、谭伦等人的权利;倭寇横行,北方骚乱的社会现实,找到了一条在当时社会中唯一可行的军事辅助政治道理,才让其一生仕途相对成功和顺利,然后一旦张居正被清算、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牵连,另外,他家庭的不幸,也是人生悲剧之一。
以史为鉴,读完这本书我最深刻的两点感受如下:
1.消极保守难以持续,终将衰败,唯有积极进取方可与时俱进,长盛不衰。建国守国如此,创业守业如此,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对于创业守业,由于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距离生死存亡更为接近,因此这种经验教训显得尤为重要。不积极地应对外部瞬息万变的市场和竞争,很可能一夜之间就被市场所抛弃,沦为竞争对象吞并的食物。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不去积极地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就容易陷入困顿,不断萎缩,逐步被生活所支配,任由生活所摆布。若是功成名就,全然而退还好,更多的可能是壮志未酬、力不从心,徒留遗憾、空余叹息。
2.伦理道德固然重要,法规制度同样重要,没有后者,前者犹如空中楼阁难以落地,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针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固然重要,流程制度同样重要,两者交融互济,企业方可稳步发展,持续保持竞争力。
坚持做难却正确的事情,一定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读《万历十五年》的这次经历,正是印证了这句话。经过这次很有挑战性的读书经历,希望自己在面对其他难读的书、难做的事、难以应对的处境时,能够多一份平静、多一份坚持、多一份从容。
最后再说一句,感谢林飞兄组织的这次“百日共读”活动,感谢在这里遇到的所有优秀同学,感谢自己的有幸加入和坚持,感谢阅读让我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王锋:
“百日共读计划”一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