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育和等级,个人与集体
由于与各种各样的东西有若即若离的联系,教育成了最大的阶层跃迁的电梯。反而,常规意义上的教师处在一个奇怪的位置:教育使他得以改善自身的经济地位,然而他发誓甘于清贫,责备社会为了金钱不断竞争,反过来,社会不信任和鄙视他,怀疑他的动机。
教师之外,整个教育作为一台机器也蛮粗糙的,产品常常思想狭隘甚至不可救药。绝大部分学生之所以受教育,唯一的理由是教育能将他们和经济与官僚体制更加有效地联系。他们抓住教育机会的目的,是希望和别人一样有财力。
整体而言,从上世纪美国到现在中国,高等教育不传授超然的态度,不培养衡量人的目标的能力,反而奴性十足。背后的原因是,如果他培养善于思辨、人格独立的人,市场就不买账。
如果市场需要的只不过是机器人,那教育何苦培养出一个人呢?如果唯一的生活就是整齐划一的规划和大众狂欢的魅影,为什么要培养独立精神呢?为什么要让自己难受呢?为什么要小众呢?为什么要与众不同呢?
这一切形成的逻辑是怎样的呢?并不是有某个人有意识地规划这一切,而是弱小的个体本身需要依靠在宏大的物质力量和官僚体系背后(投行选拔标准:Poor Smart Desire)。去掉商业社会、title和物质之外越普通而思想贫瘠的人,越会努力培养这种能力以及相应的责任感(不然就什么都没有了啊),然后将自己与宏大的非人格化的企业结合,从而获得自我实现。
集中力量办大事,不管是复兴带来的痛楚还是华为雄起还是996,都显然是对人性的压抑,是对正常生活、对文化需求的剥夺。越是创造并集中物质力量,人性就越被压抑。这种情况下,手足无措、没有方向感的普通人会用title和回报来麻痹自己,反而越迫不及待地支持压垮自身的物质力量。
魅影正在变成梦魇(发音也挺像的2333),如果大到快乐(不管虚幻还是真实)不足以战胜痛苦的临界点,还是梦醒一下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