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么多书,终于知道自己不会读书了。在明白的那一刻,有种类似顿悟的轻松感。
不知道大家有木有这样的经历:
我每天都看书,一脸傲娇,45度角抬头。
但每天看的都是happy ending的小说。
每逢逛街,看到街边小书店,总要进去逛逛,翻翻带着油墨味儿的一本本新书,顺便带回一两本装装逼
每逢图书折扣,必然要买回一箱箱书,囤货。然后下定决定:再也不看小说了,要好好把这些专业书看一遍。
然后,开始了困难而长久的“屯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的感叹!
直到最近,我想彻底的了解下,到底应该怎看书,开始想系统的学习:如何阅读?
于是,制作了一份书单,一本本看完后,终于有了:看完这四本书,终于该怎么阅读了!
《沟通圣经 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
这本书解决的最大一个问题是:买来的好书,不是一定要每字每句都认真读完,才算阅读!之前,我总觉得没有逐字逐句看完,就是轻视了书本,是懒惰随意的读书态度。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两个重要的道理:
1)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速度读
2)不同的目的,决定阅读内容的优先级
必要的往往是极少的;有用的,在用的时候细看也是可以的;不重要的愉快的pass。逐字逐句细读每一本书,say goodbye!作者尼基. 斯坦顿说过:“应该在大致了解整体的内容与结构之后才开始阅读”。通过浏览,略读,可以快速判断一本书对你来说最重要的知识点,聚焦最重要的,才是书本给你最大的价值。而且,书中提及了很多提高阅读效率的办法:比如SQ3R阅读法;比如七条略读规则;比如段落与主题句的关系等。顺利让我在2天内,把一本近400页的书看完并梳理完了知识点框架图。
《如何高效阅读》
能同时遇到《沟通圣经》和《如何高效阅读》是一种难得缘分。为什么这么说?《沟通圣经》中提到:更快速的阅读的关键在于使眼睛更快速、更顺畅地在页面上移动,使大脑习惯去搜寻阅读内容的意义,而不是只专注在个别的单词上。通过“指字”“节奏”方式来增加阅读速度。在《如何高效阅读》这本书中,详细提到了具体的实操方法。其作者是彼得.孔普,快速阅读领域的专家,曾为尼克松总统时期的白宫官员讲授过快速阅读课程。 最核心:
1)技巧很重要:用手指当做阅读“节拍器”,并有效消除回读,学会默读
2)设定阅读目的:确定目的,知晓不是每个字都有意义,选择性地不按顺序阅读
3)寻找关键信息:段落是理解的首要关键,快速找到主题句
4)重视信号词: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最佳伴侣,比如:因此、所以、然而、但是(ps:沟通圣经举例超级丰富,极力推荐)
5)改善记忆力的三个步骤:创造性的组织材料、大幅度关联信息、比较与对比
《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1940年写的。看完之后,我第一时间分享给了我的小伙伴,没想到我们居然都在读这本书,我俩都一致评价:”经典就是经典,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经典都值得一读。”那种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作者对阅读之用心、视野之大。最后推荐的各类书籍的书单,也非常有参考价值。
这本书会分门别类的告诉你,如何读想象文学、哲学、诗;如何读科学、数据、社会科学;也会告诉你如何读实用型书籍和历史书。对于现在在阅读某一主题的书的朋友,良心推荐第二十章:主题阅读。尝试过主题阅读的人都知道,阅读本身不太难,理解虽不易,但最难的是一份高质量的主题书单。书单的每个作者,其实有自己的语言习惯,而用自己的话,把不同作者的语言翻译过来,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本书在说主体阅读时,第二个点就提到:“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强迫作者使用你的语言。“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主体阅读时,首先要建立一组词汇,帮助我们了解所有的作者,而不是其中一两个作者”。
这绝对是一本良心之作的实用型书。
《阅读整理学》
学了一身本领,却常常忘了初心。阅读也是一样,或为了消遣,或为了技能,或为了学习,或是爱好,或是习惯。深夜时,看着万家灯火独醒,会有一瞬间的迷茫。不知道为的是什么。白天,好像“做事”与“忙碌”是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深夜,才忽然觉醒: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阅读整理学》我认为他真的是一本“枯燥至极”的书。作者不务实,反倒像是闲得无事般,在如此浮躁的环境中,想去提醒大家,坐下来,品一杯茶,去重新思考阅读的方向与意思。作者批判快餐文化般的简明主义,用一段段文字描述着我们悄然发生变化的出版、阅读、整理习惯。用两个完全新的名词“a型阅读”和“b型阅读”,去让人反思到,平时我们总在阅读已知知识,常常无意识的避开阅读未知信息。作者外山滋比古更是出人意外的说:“音读”“素读”“读古典”这些只在小时候还不懂事儿的时候的读书方法,会让我们更好地从已知信息阅读a型阅读进阶到阅读未知信息的b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