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大盘大涨,我发现自己遇到一个挑战了。
前期大跌的时候我一直能很平静地看待账户浮亏,股票跌了基金亏了我无动于衷,反正深度套牢了那就安静躺坑里呗,折腾什么。
然而等股票翻红的时候,我发现真正的挑战开始了。看着账面上那点小盈利,我的心就蠢蠢欲动了,总想着是不是赶紧卖掉以“落袋为安”,万一明天又绿回去怎么办?18年初基金赚了不少我一笔没卖结果经历了一整年亏损不少的记忆太惨烈了,那后悔是怎一个揪心可言,至今账面还大比例绿油油的。
意识到自己心不定了,我去请教唐朝老师他会怎么处理这种情绪。唐老师很nice地回了我一句:真的理解,彻底理解,现金是最烂的一种资产,包输的资产。
一下子就冷静了。
在投资上,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放在同一张台上去比较。考虑是否赎回卖出的时候,不是想着“落袋为安”,而是理智地将现金作为资产的一种与股票资产/基金资产用统一的标准去比较。
以100块现金资产为例。这个价值100块的资产现价是100,放到货币基金里能给你带来每年差不多3%的收益(似乎3%都高了),那就是每年盈利有3块钱。P/E,现金资产的市盈率是30倍。相当于,现金是一个市盈率30,分红100%,没有增长的资产。
两个资产摆在一起,用同一套标准(比如市盈率、分红情况、增长情况)去比较,选择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品种。至此,就剔除了“想当然”的情绪影响。
在想要“落袋为安”的背后,还有一个思维模式在起作用:成本思维。
从理性的角度,一只股票一旦确认了买入,所给出的钱就成为了沉没成本,不应再纳入考虑范围。一只股票的当前价格与成本价的差距,不应作为其是否值得购买/保留/卖出的依据。
比如说,我曾经以10块钱的价格买了一手A股票,花了1000块;接着股票跌到了7元,我又买入一手,花了700块,平均成本是8.5元(忽略手续费)。后来股票上涨到9元,账面上我每股赚了0.5元。这时候第一反应很容易是,啊我解套了,赶紧卖掉。
再细细一想,就会觉得哪里有问题。股票上涨到9元,拆分开来看是第二手的700块赚了200元,第一手的1000块还是亏了100的。所谓的“成本降低”只是一个数字游戏,并未改变第一手亏损的实质——由此看来,“低位加仓早日解套”也是个伪命题了。
如果坚持“成本解套”思维,就会让自己进入一个误区:让沉没成本影响了决策,没有独立客观地看待每一次投资选择。如果一开始的选择是个错误,这会让自己不断为错误买单,如果这笔钱有更好的投资去处,还会因此失去真正的赚钱机会。
然而说归说,现今的我还在被成本思维支配着。浮亏中的股票B我加仓起来毫无心理负担,只觉得这样可以拉低我的成本;翻红了的股票A,我就不太愿意加仓了,总觉得这样会拉高我的成本。可是,股票B我原本就买在高位,股票A我本来就买在低位——心理关着实难过。
为今之计,只能是不断重复提醒自己注意“成本偏见”,希望有朝一日能彻底内化。
当然,指数基金定投平摊成本这是另一套投资逻辑,不混在一起。
特别申明:
本文仅为个人投资实验的学习思考,或对或错,只是记录。所提个股或基金不构成投资建议,独立承担决策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