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本该是件开心的事,可是我在大年初三那天却被迫躲进了图书馆,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咱家的应酬太多,我妈是个爱脸面的人,但凡有客人来,一律笑脸相迎,可是你这热情就换来个遭罪啊,七十多岁的人,天天围着厨房转,一天休息没有。
我就和老妈说:“你年纪大了,做不了就都去外面吃,也花不了多少钱。”可老妈说:“亲戚们来了,怎么能让人家去外面吃,都是自家人去外面吃多不合适。”
我回想起来,大概每次有亲戚们来了,好像都说的是一句话,“别到外面吃,浪费钱,就在家里吃个便饭。”
言下之意就是,“你要是把我当亲人看,就得在家吃,否则就是把我当外人看。”
因此,我妈就算是累倒在厨房,也是绝对不会拒绝对方的。但我内心非常清楚,老妈是真的很累,但她确不知道如何拒绝。
我多劝她几句,说我请大家出去吃好了,谁料到她却怼起我,那一股子怨气直接转向撒到了我的身上。
好吧,我惹不起,总该躲得起吧!好端端的年味,硬是被自家人给搅了局。
或许,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疑问,
“我又没法说出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我总是没法表明在自己的立场呢?”
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感觉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掌控,有些人就是能在情感上轻易地控制我们,让我们时常觉得挫败感。
在这类毫无胜算的情境中,我们会发现这类控制者的身份却恰恰是与我们存在亲密关系的人。
他们可能是父母、兄弟或是朋友、事业合伙人等等,可能我们在生活中的其他部分非常成功,但是在这类人面前,我们就像孙悟空被困在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怎么也翻不过去。
如果是这样,那即使我们内心已经很不快乐,很难受了,还要在亲密关系面前让步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情感勒索》这本书,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也是一名畅销书作者和脱口秀节目的演讲家,她在诸多心理和医疗机构担任过咨询师。
在本书中,福沃德正式提出了“情感勒索”的概念,光从这个词便可看出西方人在研究心理方面真的是比咱们中国人要更加直白,并且一针见血。
它是控制行动中的一种最有利的形式,对方往往非常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弱点,所以一旦无法达成某些目的,他们就会利用亲密关系迫使我们让步。
按说“勒索”这类词属于明显的贬义词,用在我们最亲近的人身上真是有些唐突了,可是事实上,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杀伤力才是最大的。
但是我们往往都被情感的表面所掩盖,忽视其背后的真相。
书中告诉我们情感勒索产生的原因,正是勒索者们抓住了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的关系中无法自拔。
即使我们在这种关系中一再退让,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只有正确地认识它,面对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本书来揭开情感勒索的真相吧!
01 哪种勒索形态会让你中招?
在所有情感勒索的语言中,把要求搬上台面绝对是一项必备要素。但是,每一种勒索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都是不尽相同的。
书中做了四种形态的分析:
第一种:施暴者。出现这种形态的人比较多,也是我们最容易辨别的一种勒索状态。因为只要我们一不顺从,他们马上就会怒发冲冠。
有的人可能会直截了当发表不满,语气带着威胁,这属于“积极的施暴者”。还有一种是低头生闷气,则属于“消极施暴者”。
不管是哪一种,他们追求的都是一边倒的关系,不管你想什么,需要什么,施暴者根本置之不理。
惯用话术通常是这样的:
“你再不好好做作业,我就把你的玩具甩出去。”
“如果你再不找个男朋友,你就别想回家过年。”
“如果你要跟那个女人结婚,我一分钱都不会给你。”
“如果你再不去上班,你以后都别想上班。”
上述这些语言,是不是听起来都很吓人,如果我们反抗的话,就很清楚自己的下场会是什么。
由此给我们的第一反应,这类人的典型代表会是自己的父母,如果说什么人能把那些事业成功的大人变成小孩?答案一定是“父母”。
孩子通常会顺从父母,不敢违背,父母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运用这股强大的影响力,向孩子施压。
脾气不好的父母也许就会运用威胁的语言,脾气好的父母则会运用生闷气的方式,以冷暴力让你心生不安。
无论我们是大人还是孩子,在那些都是“为你好”的人面前,你只能是束手就擒。
第二种:自虐者。我们小时候或许都有过幼稚的自虐行为,比如对父母大喊:“你要是不让我出去玩,我就坐在地上不起来。”
有时候,我们在公园里也常常看到,有小孩子因为买玩具的需求不被满足时,真是可以大哭大闹到家长们无所适从,怎么哄都没有用。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不仅仅是孩子,成人同样也会一些沮丧的方式,把生活弄得一塌糊涂。
歇斯底里、充满被害妄想的人格特质,就是这类自虐者的基本特征。
他们常常极度渴望以来,常会黏着身边的人,让他们主宰自己的生活是很麻烦的。
他们一旦转而使用情感勒索的手段,就会把之前所有惹麻烦的举动归咎于你。
归根到底,自虐者的人就是有办法让对方觉得:“我应该为所有的事负责”。
前段时间不是出现过一名中学生因为学校老师给他剃了个光头,就跳楼自杀的事件吗?
到了这类终极自虐的情况发生时,也许我们再想去挽回,就真是很难了。
第三种:悲情者。悲情者通常会给人这个印象:一名苦着脸的女性独坐在一件阴暗的房间里,痴痴地等和孩子打电话来。
等孩子终于打电话来时,她会这样说:“我怎么了?你问我怎么了?你们都不打电话来,也没有人来看我。我看你们连自己的妈都忘了。我非要倒在家里,你们才会来看我!”
悲情者在不顺心的时候,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要求对方完全顺从他的心意,他们不会威胁伤害任何人,相反,他会暗示我们如果不照做,他们将受苦,错就全在你了。
还有些人不能如愿的时候,常会表现得沮丧、沉默,甚至眼中还含有泪水,但就是不说出真正的原因。
就像书中说到的这个案例,帕蒂是一位43岁的公务员,她的丈夫乔就是这样一位悲情者,丈夫从来不告诉自己要什么,一旦不顺从他,就用世界上最哀伤的眼睛看着帕蒂。
有一次,乔又不开心了,帕蒂花了一个多小时和他交谈,才知道因为没有买一台乔想要用的电脑。当帕蒂告诉乔,想买就去买吧!对方拉长的脸立马神采飞扬起来。
这类现代“祥林嫂”相信咱们也没有少遇见吧!
第四种:引诱者。引诱者是四种情感勒索中最不易被发觉的。
他们会先对我们发出正面的信息,并允诺一切关于爱、钱财或事业升迁的要求,这就有点像胡罗卜加大棒的方式一样,如果不顺从他们的要求,我们就什么也拿不到。
书中说到的是一名叫作“珍”的离异女子,小时候因和姐姐之间有矛盾,导致与家庭成员逐渐疏远,终于有一天姐姐打了个电话,却是希望她出一千美元参加一次“家庭聚餐”。
对于这个久久缺失亲情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很难抵抗的。但事实上,你根本不可能用金钱买到家人间的亲密关系。
当然,在咱们中国,这样的引诱者还真不少,最常见的就是酒席上那些劝酒的人。我相信很多女士们都不大喜欢应酬,尤其是是酒桌上的文化。
可是现在咱们女人都“半边天”了,喝酒这事也不能落下啊,于是,我们也被迫加入了这种迫不得已的酒局中。
记得年前的一次聚餐,领导就开口说,酒桌上见人品,酒桌上看出实力,这话一出,谁还敢不往上冲呢?
说实在的,以上每种情感勒索都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当然也不能把他们当作洪水猛兽般看待,毕竟这些人通常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分子,也许一起并非恶意,只是着眼于自己的利益罢了。
我们并不想把勒索者的标签放在他们身上,所以才更需要我们认真审视,认真对待。
02 情感勒索是对自我完整性的破坏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项非常宝贵的资产,它就是自我完整性,自我完整性反映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是我们用以辨别是非的中枢,它反映了我们的身份、信念、我们愿意做什么,有什么原则。
但是,当我们开始向情感勒索屈服退让,那么我们就会逐渐遗忘了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每一次的退让,就让我们一点一滴地丧失了自我完整性,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是对自尊的影响。如果只是在一些小事上让步,你大可不必如此严厉地批判自己。大部分人都了解,低头做出妥协也是常有的事。
咱们中国人都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可是这句话说的是“退一步”不是让你“退一万步”,如果你掉入了不断妥协的模式,甚至答应对自己有害的要求,那一定会损坏你的自我认知。
就算要让步也应该有所谓的底线,超过这个底线,就违反了你的原则和信仰。
就像前面说到的,我们被迫上了酒桌,拿起了酒杯,你本就没有什么酒量,却要去冲锋陷阵,那人们就会觉得你喝过酒,既然这次喝过,那再来几次也无妨。
那么接下来,你也许就要面临的是再也无法推脱的酒局,你若拒绝,对方反而觉得你不地道,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你会逐渐对自己失望。
这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需要对自己负责。
其次,是对幸福感的损害。情感勒索常常让人陷入突如其来,有苦说不出来的窘境。
大部分受害者都压抑这些不快的感受,却导致它们以被压抑的形式浮现出来,比如抑郁、焦虑、暴饮暴食、头疼等一系列生理和情绪表现。
期末考试结束,孩子又没考好,我知道她也不好受,就没有当着家人的面批评她,但是我依然以一种更加压抑的方式和她说:“哎,你没考好,我就不说你了。不过你妈妈可惨了,得天天被你们班主任盯着汇报寒假学习安排了。”
后来,我发现这段时间孩子的眉毛怎么老不对劲,她老是不自然地抠着那里,说那里痒,一直停不下来,导致眉毛都缺了一块,然后就是情绪失控,突然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不能不承认,孩子的心中已经焦虑万分,可我这当妈的还浑然不觉。
作者也认为,随着情感勒索而来的压力和紧张,在其他宣泄出口被堵塞或关闭的情况下,将会通过生理病症显现出来。
所以,任何人都不要忽略了这种情绪压力,尤其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
还有,就是牺牲他人,安抚勒索者。我们都知道想情感勒索退让或屈服,等于放弃了自我完整性,但我们却忽略了一点,在安抚情感勒索者或是避免冲突的同时,我们也牺牲了我们关心的其他人。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被情感勒索者要求在关心的两个人之间作出痛苦抉择的情况。“看你是要孩子还是要我”就是一个很普遍的例子,很多夫妻在二人世界被打扰后,就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再就是在父母离婚之后,如果双方没有好聚好散的话,就会发生这种状况:“如果你再和你爸爸说话,就不要再来找我,我的遗产也没有你的份,我是不会再跟你说话的。”
这真是一个痛苦的两难困境,无论选择了哪一边,另一边都会受到伤害,加深了我们本已深重的罪恶感和自责。
就像大年初三被逼进图书馆的我,被老妈一顿呵斥,为了不在家人面前碍眼,只能灰溜溜地逃走,可实际上,老妈心里一定也不好受,为了招待人家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却赶到外面去了。这种亲人间的互相伤害,真的有必要吗?
最后就是对关系的影响。情感勒索让任何亲密关系都不再安全可靠,所谓的“安全”,指的是善意及信任——这两个要素让我们可以无顾忌地想别人展露内心,但如果这些要素,剩下的只是一段浮于表面的关系,缺乏情绪上的坦诚,我们便无法在对方前表现真实的自己。
当一段关系不再安全,我们会变得对情感勒索者处处提防,我们不再相信他们还会关心我们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显然会逐渐丧失,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还可能导致更加无法想象的结果。
前不久,新闻报道的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将刀砍向了自己亲生母亲,之后还能泰然处之的神态让人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很多人也表示对此事无法理解。
但实际上,从情感勒索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夭折的母子关系,也许就能够理解了。
当一段关系已不再稳固、亲密时,我们就会开始以各种方式粉饰太平,我们不高兴,却假装自己很快乐;我们觉得情况不好,却谎称一切都好;即使很兴奋,我们也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假装爱着那些压迫我们的人,即使我们爱的那个人早已消失。
于是,以前的关怀与亲密之舞都会变成一场假面舞会,让双方越来越多地隐藏起最真实的自我。
03 终结情感勒索最有效的方法
一个男人在路上开车,忽然看见有个女人蹲在路边,他想她是遇上麻烦了,就停下车,问她发生什么事了。
对方说,在找她的钥匙。男人帮她找了半天,忽然想起问她,钥匙是掉在哪里?结果女人说,掉在两公里外了。
男人不解地问:“那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找?”女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我比较熟,而且灯也比较亮啊!”
可能大家都会有这样的误区,以为要解决问题,只要从熟悉的行为中逐一梳理,就能找到出路。
所以,针对情感勒索的处理方式,很多人会默认地选择妥协,因为这样可以耳根清净,但如果一直坚持这样的回应方式,我们便永远找不到终结它的关键。
好在这本书会通过以下的四大策略帮助大家找到应对情感勒索的正确方式。
策略一:非防御性沟通
有些人总是通过吼叫、生闷气、装受害者、威胁或指责等方式来达成目标,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利用各种方式来回应他们,就像筑城墙一样,隔绝他们这些行为在我们心中引起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
当然我们的行为方式如果充满防御性,语言充满火药味,那只会让气氛更加紧张。
书中建议我们先别试着改变他人,而是先改变自己的口吻。
比如类似这样的表达:
“对不起,让你这么生气。”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
“你的想法值得深思。”
“真的吗?”
“你哭泣是没有用的,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来聊聊。”
策略二:化敌为友
当关系陷入僵局时,可以邀请对方一同解决问题以此转移谈话方向,往往是很有效的一招。
一旦你想对方请求帮助、建议或是信息,可能会发现从未想到的可能性,他们一旦参与了你的决策过程,会更乐意帮助你实现这个决定。
通过以下问题就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矛盾,缓解彼此紧张的关系:
“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一点对你这么重要?”
“你能不能提供一些建议,好让我们来解决问题?”
“我想知道,如果......会怎么样?”
“我想知道你能不能帮我找到一种方法来......?”
像这样和对方一起展开猜想能够激发出想象力,甚至还会让人产生好奇心理,人们不喜欢被攻击,但往往乐于帮助人解决问题。
在倾听对方的回答后,我们可以一同找出解决之道,这是将被动变为了主动。
策略三:条件交换
当你希望对方改变行为时,你也要改变自己。还是拿小孩子来说,都喜欢做一些类似交易的游戏,比如拿自己的两本漫画书去换对方的另一本书,或是拿好吃的糖果换对方的某个玩具,也就是放弃某些东西来换取等值的物品。
这种“条件交换”策略对情感勒索的最大作用在于,它排除了“改变的压力必须落在一个人肩上”,相反,在条件交换中,没有付出就没有获得,因此,没有人会是输家。
书中提到一对夫妻的做法就很有借鉴意义,丈夫因为妻子日渐庞大的体重而产生了厌烦心理,认为妻子的样子实在是无法忍受,而对方也从不做出改变,两人逐渐变得关系紧张,日常生活都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之后,两人达成共识,进行了条件交换,妻子开始进行减肥训练,丈夫每天下班回家后花半小时陪妻子说话,以重建双方关系。
虽然,妻子没有在一日之间就减肥成功,丈夫也没有立刻变为体贴的爱人,但这种进步打破了二人之间的僵局,最终得以修复关系。
策略四:运用幽默
在一段基本良好的关系中,幽默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帮你抒发对对方行为的感想。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如果对方总是看到你的一张笑脸,就算有情绪也会暂停一下的。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讲得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的夫人是一位性情非常急躁的人,往往当众给这位著名的思想家难堪。
有一次,,苏格拉底在同几位学生讨论某个学术问题时,他的夫人不知何故,忽然叫骂起来,震撼了整个课堂。
后来,他的夫人又提起一瓶凉水冲着苏格拉底泼了过去,致使他全身湿透。
当学生们感到十分尴尬而又不知所措时,只见苏格拉抵诙谐地笑了起来,并且幽默地说: “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的。”
虽然只是一句简短的话,既淡化了矛盾,化解了危机,又不至于让自己很尴尬,而且夫人的怒气出现了“阴转多云”到“多云转晴”的良性变化。
幽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使用幽默来和情感勒索者沟通可以让双方都感到放松,如果我们平时就是幽默的人,那它就不失为一种表达自我的好方法,就算不能次次都有用,但一定会大幅减轻你的恐惧感。
改变,诚然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以上的策略必须花上一段时间,也要付出不少努力去反复练习,如果我们不想再受到情感上的伤害,我们都需要给自己和对方多一点时间。
当我们能够了解到情感勒索的真相,开始拒绝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时,相信美好的感觉就会来了。从前占据心中的困窘和自责,必将被一种自信和尊严取代。
它就是自我的存在感,它就是自我的完整性,它曾经消失过,但是现在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