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那么不会哭的孩子只能吃苦了。
小红是家里的老二,出生在四川偏远穷困的山区。最美四月她来到人间,她的命运是否跟四月的风景一样美丽呢?
听邻居阿婶说,小红是阿婶接生的,四月的一个凌晨,父亲焦急的敲开她家大门。她赶到时小红的脚出来了,身子被卡住了,阿婶用了很大力给拉出来的。
小红出来就睁大双眼,滴溜溜的瞅着周围的一切,不哭不闹。阿婶打脸不哭,打屁股也不哭,最后急得阿婶一直打,才把她打哭。
哇的一声,她呼吸了第一口,这个社会的浊气。
在那个偏远、穷困、思想落后的山区,小红的出生就是个错误。趁月黑风高,天明之前父亲将她送去了五公里外的,外公外婆家。
外公家里还有两个未出阁的姨妈,看到这个小小的,粉嫩的小菇凉甚是欢喜。立马煮了米汤加白糖用勺子喂这个小小的人儿。
外婆一大早就去街上,买了3元一袋的奶粉。外婆还没到家,计生办的人已经到地坝边上了。两位姨,慌张的将小红扔在了大门槛后面。
计生办的人在屋里屋外搜了一圈,没找到小孩,也没听到哭声就走了。这也成了两位姨日后多年的谈资:纳闷小的人儿啊,硬是没有哭。
那个年代有多少生出来都被活活摔死了的菇凉,也有多少怀孕七八个月被硬生生打胎了的冤魂。
在两位姨的照顾下也并不安生,计生办的人总是隔三差五来一趟,说接到举报,家里有婴儿。来又寻不见娃只能灰溜溜的走了。
小半月后,外公实在没辙了,叫父亲过来商量怎么办?父亲家境窘迫,上有六十老母,下有两岁女儿,一间破毛草房。自己靠走乡串户给人磨镰刀为生。自己也实在没办法缴纳上千元的超生罚款呀!
大半月后,父亲走访到一位七十八岁的独居老奶奶愿意收养小红,是小红奶奶的远房姑妈,也算是亲戚。父亲说服了外公,将小红送到了更远、更远、更远的山里。
虽是山里,老奶奶提前就准备好了奶粉、糖精、奶瓶。父亲看到老奶奶是真心心疼小红,也就放心的走了。
外公做挂面几十年,每逢集日就在街上左面(用挂面换小麦,落得一点糠芙喂猪,也有有钱一点的人直接买面),认识很多人。小半年后有人给他说:收养你小外孙女的老奶奶,昨天上山砍柴摔死了。
外公听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立马放下生意去找父亲,快去把小红接回来。
后面父亲也试着找了很多人家,也有愿意收养小红的。外公舍不得啊,不是深山,就是更穷。两位姨轮流在家照顾小红,轮流去田里、地里干活。好在小红也特别争气,总是不哭不闹,安静的看着周围的一切。
小半年又过去了,深圳改革开放的风,终于吹到了四川的那个小山村,两位姨相继出去打工了。外公外婆又忙农活,喂牲口,还要做挂面。家里还有个小舅舅,没发照顾小红了。
小红只得回父母家,到家第三天,计生办的就赶到了。将她家仅有的一扇大门拆下来抬走,一头牛牵走,还有一罐奶奶特别不舍得吃的猪油抱走了。让凑钱缴罚款,不然下次还来,不缴钱就摔死孩子。
此时的小红快满一岁了,她也还没上户口。又愁坏了外公,各种想办法。1989年4月,外公凑齐了1290元,缴纳了天价罚款(那张罚款单外公一直保存到小红十二岁,后面不知道怎么就弄丢了)。
从此,小红回到自己最熟悉又陌生的母亲身边。父亲为了还债(几十年过去了,终究没有还上)也出去广东打工了一段时间。
回到母亲身边小红更不容易。母亲一个人家里家外的忙,带姐姐出门干活,小红就只能塞箩筐里,经常干完活回家不是一身屎尿,就是筐子被蹭倒了,满头、满脸泥土,少不了挨一顿狂揍。
奶奶嫌弃孙女,辱骂母亲生不出儿子。每天吃饭时间就回家,吃完就去大伯二伯家带堂哥,从来不帮母亲忙。母亲也抱怨,为什么你就不是个儿子。
小红四岁时,母亲做了个决定。他也要追随父亲去广东打工,他一定要生个儿子。某天下午放学外婆去接她和姐姐说:以后你们就住这边了,你妈出去了。
(题外话:小红一岁半时他们还生了个女儿,一出生父亲就抱出去丢了。二十年后,父亲常常感概:那时真没办法啊,都没给她包一下,就光溜溜的丢出去了,不是知道她现在是死是活。)
四岁前小红对父母的唯一记忆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一家四口在灶门口吃午饭,黑色风扇在水缸边呼呼的吹。不知道怎么的,父母打起架来了,父亲一把旋过母亲,将小红撞到对面水缸旁。小红哇哇大哭跑出门去,他们并没有停止打架。直到隔壁爷爷奶奶来拉扯,才停。
没吃一口母乳的小红,终究还是长大了。二十几年后,外婆给小红讲起这些事儿来就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