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材料复杂而广泛,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储存的信息量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阅读材料的难度也逐渐加深。教师能否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带动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预习文章时,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
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时,想要画出导图,就要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思考、查找资料,解决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阅读理解,争取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并结合课后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想法才是真正未经雕琢的璞玉。
比如在五年级下册《少年闰土》这篇文章的预习思维导图中,学生能够根据课后问题:闰土给我讲了哪些稀奇的事,从这些事中你能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就画出来这样的预习导图。右边的其中一个一级分支的关键词是“稀奇的事”后边的四个二级分支分别是“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拾贝”“看有脚的鱼”,然后每一个二级分支的后边又画了若干个三级分支,分别写着“勇敢”“聪明”“能干”“好奇”“机敏”……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找到的阅读预习技巧,没有参杂任何老师的讲解。
二、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堂中,有助于学生构建文章脉络与线索,提高理解能力。
1、学生的学。
小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要使他们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文章的脉络和线索,就必须借助形象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正是用文字、符号、图像来形象地组织和表征知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通常以一个主题向四周发散,每个分支上使用一个或多个关键词,并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各感觉器官及已有经验,积极思考,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可视的图画,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文本互动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在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左右脑,帮助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2、老师的教
当学生在课堂中将自己的阅读过程用导图表达时,教师便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理解文本的思路,从而指导学生高效地阅读,并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变传统的讲解和分析文章为师生共同分享、研究、讨论的课堂模式,使学生逐步从自学到合作探究,最终充分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领略文章的思想境界,情感深度,学会品味文学的品质。而此时教师仅从教的角度出发分析讲解点即可,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精心关注学生真实地获得学习经验的过程。而且教室在讲授文章的过程中,也在黑板上进行导图梳理,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思维导图,聆听教师的详细讲解,在自己的头脑中也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通过这个印象加入自己对该课的理解,再重新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思路,绘制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思维导图。
三、思维导图运用于复习时,学生查缺补漏,加入自己的理解与记忆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复习时的导图就要检验孩子的学习情况了,孩子们可以先拿出一张白纸,凭借自己的记忆力,总结文章的知识点和自己的一些积累与自己的独特看法。之后,再翻开书本进行查缺补漏。而在记忆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图画,刺激大脑记忆,寻找记忆方法,又增加了趣味性,让学习课文和课后作业都不再枯燥无味,也让很多潜能生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同时也期待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培养孩子站在高处看问题的能力,做到不仅用在学习上,也要用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上,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