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理念,说的是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自己。好像是一个经济学家李提出来的想法,但是在很多的文章中也看到了类似的说法和提法。对于一个像我买东西会根据自己的收入能力和衡量东西性价比的人来说,真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去接受这个论点,但仔细想想,其实这种想法也代表着一种不同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逻辑关系。
一般的人,都是买自己可以买的起的东西。如果可以负担,我就消费。当没有相应实力的时候就继续等待或者放弃相关的想法,不会冒进的去想借钱或者分期的方式去得到一些看似比较超前消费的物品。在所获得的结果来看,风险较小,不会让自己陷入窘境,换算成投资收益比应该属于国债收益率之类的。四平八稳,没有波澜,生活安定。
而往往有一些人,他去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我们普通大众也觉得贵难以承受。但是他们就敢于用明天的钱去投资今天,甚至不惜借贷的方式去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担负着超出当时能力的焦虑,想尽一切办法去让自己的决定成为现实。结果有好有坏,好的可能抓住了历史性的机会,实现了财富的自由,继续追寻下一个机会。在过去二十年来大胆买房炒房的均属此类。也有因为投资标的物的剧烈波动反而损失惨重且负债累累的,在15年配资买股票被几轮股灾损伤的就是其中的受伤者。
不同的理念决定了不同的结果,没有对错之分,决定因素还是自身的承受能力,不盲从,不超出自己的能力圈的定力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