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介绍,《美的历程》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由此,阅读了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美的历程》,全书对中国古典文艺数千年历史的巡礼,拿作者的话来说是“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不模糊的印象否?”读了又读,一种感受久久萦绕——美,在心间。
----内容之美。本书内容从原始社会到清朝前期,涉及范围广,诗歌,绘画,建筑,雕塑,书法,包罗万象,博采众长。著者用他哲学家的思维,美学家的理论,文学家优美的散文般的文字表现形式,清晰而深刻的阐述了“美的历程”,让人感叹中国古代的美是如斯的壮美和精巧。翻开本书,读一读目录,“龙飞凤舞、青铜饕餮、狞厉的美、儒道互补、佛陀世容、气势与古拙、音乐性的美、韵外之致”等等,仅是看这样的标题,就是优美文字的享受。在盛唐之音这个章节,作者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讲起,到以王勃为代表的“四杰”,到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李白,再到“杜诗颜字韩文”,看看这个章节,就能感受到“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品味、理解这个时期美学本质,让人感受这厚重与意韵。正如易中天先生说,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师不能为也。
----思想之美。追求美是每个人的本性,因为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便逐渐追求和发展精神生产和创造意识形态的产物---“美”,这个追求是人类的高级属性发展的结果。但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在佛陀世容这一章节,作者写到:“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批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这也表现到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上,……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则经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历程。所谓:“诗境厚重,词境尖新,曲境畅达,各有其美,不可替代。雕塑的三类型、诗词的三境界、山水画的三意境,确有某种近似而相通的普遍规律在”。这可能就是一种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吧?全书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读者提取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思想。
----启迪之美。思考使人成熟,使人深刻,使人趋于完善。“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是否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呢?
阅读这本书,写读后感时,感到大多只能抄袭李泽厚先生的原话,于自己则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表述,或许《美的历程》给予的不在于对中华文化美的理论获得,而在于一种求学的执着与耐心,一种处闹市的宁静,一种淡名利的从容。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的,而阅读或许人人心中的一台天线,通过它来接受真、善、美、的信号,让人学习、感知、领悟、创造,正是:心美,一切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