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创始人兼第一任掌门,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门下弟子三千众,常游走列国,最大的爱好便是满世界讲道理。
说到孔夫子,我们对于这种高级知识分子的主流印象,他应该是一个温文儒雅、发际线到头顶、顶着老花眼镜、脸上常泛慈善之光、书卷不离手、随口仁义道德的文弱教授。
很多人对孔子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此形象上,孔子删诗书、制礼乐、著春秋、作易传,留给后人是仰之弥高的“文圣”形象。
可事实上,孔子一本语录流传千秋,以文名于万世,却也非文弱形象,在文之外,武力亦是一绝,真实的孔夫子是个身材魁梧、力大如牛、武力超群的壮汉。
纵览史书,关于孔子之勇武的记载很多,在这之前,需要先了解他的父亲,即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的叔梁纥。《孔子家语·本姓解》有记载“叔梁纥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孔子编年》中说其“以勇力闻于诸侯”,十尺什么概念,按古时量度,十尺便是2.3米以上,活脱脱的一个巨人。
而孔子,继承了父亲优良的基因,据《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长人而异之。”《列子·说符》里记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不得不说,这样的身体条件,稍习武力,就可成为绝顶的武林高手。
那个时代,尤其推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人人必修的“小学”,按照《大戴礼记·保傅》的说法,那时,孩童至“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春秋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了战争与祭祀一样为人人关心、关注,人人必须懂得射、御,学会射箭、驾车。
孔子如此推崇“六艺”,或许跟他自己精通有所关系,《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孔子表演射技,围观群众竟然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可见其不仅射技高而且极具观赏性。至于“御”,《论语·子罕》记载了一则事例,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与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矣。”孔子听别人说他博学而缺乏足以成名的强项,便与弟子商议选一艺来展示专长。在射、御之中,孔子经权衡而选定“执御”,可见其驾驭战车的本领比射箭更强,《论语·微子》记载有孔子给学生示范驾驭技术:“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孔子博通,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在《淮南子·主术训》有所记载: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摄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
孟贲是“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的著名勇士,传说他力大至“生拔牛角”,而孔子之勇“服于孟贲”,也可见《吕氏春秋》中“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的记载并非虚言。
根据这些记载,孔子的武力值已经高的离谱,恐怕在当时,能与之匹敌的人并不多,有如此武才,孔子却不以为然,毅然选择从儒治学,十余年间周游列国宣扬其治国理念,却鲜有人买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孔子的选择是失败的。
而这失败中,似乎有几分无奈。
其一,孔子的从政心根深蒂固,仕途却坎坷不顺。
在孔子的心目中,“从政”一直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立功”最大。子贡曾经问孔子: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问的是相当巧妙的,一块美玉是藏起来好,还是找个买家卖了好。孔子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可见,孔子是极其主张积极用世的,怀有美玉一样的治世才学,就该投其明主,以期报国之用,实打实的官迷。
还有一句话,最能代表孔子的这一想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而这一思想,也成为了往后千年众多文人的座右铭。
孔子自己也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难怪有人借此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孔子反复絮叨的还是“学”与“仕”的关系,学习的归途,就是从政,就是立功。
所以说,孔子的求仕愿望,其实异常强烈。
可偏偏,在底层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孔子,真正入仕后,反倒浑身不痛快,其仕途也异常坎坷不顺,彼时鲁国一朝,早已是内忧外患,普通的士大夫们或选择了附庸,或选择随波逐流,极少数的高人选择了退避山野、洁身自保。
而孔子,却成了不一样的花火,他梦想虎口拔牙,在鲁国悍然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代号为“堕三都”的政治斗争运动。毫无疑问,这肯定损害了某些小人的利益,权重超天的三桓家族视他为眼中钉,一时之间,孔子权利被架空,众多高足门徒因他遭受牵连,断了仕途前景。
而后十余年,游历诸国之间,未得重用,汲汲的入仕心,最终黯然消逝在一段段行途之中。
其二,绝对武力至上的时代,孔子站在了逆风口。
孔子之所以未能成功,另一个原因就是环境所致。当时天下大乱,人人都可以称帝,全天下处处都是狼子野心者,谁的拳头够硬,谁的实力更强,谁就可以称王称霸,谁能让让天下人一时安定,谁就可以得天下。
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有人听孔子那一套,拼拳头的时代,没有人顾得上讲道理。
而天下百姓,颠沛流离,温饱都顾不上,自然也没有精力听孔子的大道理,而稍有权利者,却信奉着弱肉强食才是生存之道,可以说,当时之乱世,势必难容孔子之儒道。
所以后来,秦皇铁骑一统天下。
转念一想,若孔子生在一个顺风的时代,结局恐怕大不一样。汉末时期,儒家思想重新搬出台面,而当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王莽,风风火火改制,一度被冠以“圣人”之名,若孔子生于当时,或是另一片光景了。
而今,我们再看孔子,作为一个从政者,他是失败的,而作为儒者,他却获得了无比巨大的成功,中华数千年,儒家思想早已融入其中,影响千秋万代。
但同时,诸君亦可试想,如前文所说,孔子武力超群本是将帅之才,若他弃儒从军,又是否会从另一个方向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呢?
成败暂不论,若真如此,又有谁能挑起儒道大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