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达克效应
我们每个人在评估自己时,都会有一种高估的倾向。而且关键是,当一个人能力越差时,他
对自己高估的情况就会越严重。换句话说,越无能的人就越自信,越是不行就越是自我感觉良好。
2归因方式
在选择归因方式时,每个人几乎都是双重标准 。一件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会倾向于外部归因;但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则更喜欢内部归因。别人迟到,是因为他不够上心;我迟到,是因为路上堵车。别人被骗,是因为脑子笨;我被骗,是因为太善良。反过来说,一件好事,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倾向于内部归因;但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则会选择外部归因。别人升职,是因为拍马屁;我升职,是因为努力。别人人缘好,因为巧言令色;我受欢迎,因为善解人意。
不同归因方式所带来的双重标准常会造成一种效果,那就是当我们在回忆过往时,很容易就会只记得那些成就所带来的证明,忽略了失败所代表的意义 。
“怀才不遇”“举世皆浊我独清”“寄意寒星荃不察”之类没来由的悲愤感,很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双重归因,导致自我评估过高和对他人过度贬低。
3因果倒置
用来快速检测那些所谓的“研究结论”可信度高不高的方法:每当你一见到某个证据确凿、貌似合理的结论时,永远都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结论,可不可以做实验来验证?什么意思呢?还是拿体罚与智商的关系来说,“被打”和“智
商低”,这是两个被观测到前后出现的客观现象。但是请注意,这只是“观测”,而不是“实验”。观测只能告诉你两件事前后发生,实验才能在控制和排除所有无关因素之后告诉你真实的因果性是什么。
4滑坡谬误”
对方看一件事不顺眼,可是这事情本身又找不出什么大问题,所以他就把这事推向极端,来突显其中的坏处,就像是把你放在一个滑坡上,从后面一推,让你“出溜”一下子滑到沟里,本来没事也变成有事。如:“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原因是“秩序偏好”:人们会特别喜欢谈趋势、谈走向,喜欢在变化与成长背后找出规律。甚至可以说,人类在规律和秩序方面,个个都有强迫症。
滑坡谬误的结论倒不一定错,但是不具有必然性,所以不能当成严格的逻辑推导。
反驳原理
“回归效应”: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物变化围绕着一个正常值上下波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集中议题:
5.迷信议题
迷信真正的温床,不是无知,而是恐惧与焦虑。换句话说,迷信之所以会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乃是因为它以低成本、高效率地为我们提供安全感。“板蓝根可以抗SARS”,鲨鱼鱼翅没营养vs鲨鱼鱼翅有毒
如果要破除这种迷信,一方面要科普病毒传染的真实机理,另一方面,更要指出这种迷信的真实成本。
6“分解谬误
偏见:地图炮
用“类别”去判断“个体”,不管对方做什 么、说什么,先贴个标签再说,这种做法虽然不够准确,但却更有效率 ,因此它几乎是我们应对复杂世界的必需品。
当你要提出一个跟市场上的成功人士不一样的观点时,就是需要多得多的论证
1.不要有偏见
2.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认真想一想其中的原因,并且用更扎实的工作来回应这种偏见(代偿效应)
7谴责受害者
8工作能力是什么?
能够把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情绪劳动和风险劳动以特别的方式组合起来,也可以成为你在职场上出奇制胜的法宝
9加薪的原因和行业
职位的薪酬组成有关系,主要有个人因素、外部因素、职位因素。
个人因素:学历、能力、资历,智商、情商、财商、
外部因素:是指所处行业和市场地位。简单来说,资本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所以领先的是地产、金融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其次是互联网行业。如果你的公司行业没在这几种里面,而是传统的服装制造,甚至媒体广告等行业,那你的职位薪酬水平在整个人力资源市场上应该不会太高。
职位因素:市场地位指的就是企业的行业排名,行业排名靠前的,往往拥有更高的薪酬支付能力
“隐性薪水”
“品牌附加值” :你的个人是一个品牌,你的公司也是一个品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公司为你这个品牌增加附加值
把相同工作时间
和资历要求,放在不一样的平台工作所需的薪水进行比较,大致就是公司为个人带来的品牌溢价了。比如说,想招到同一个级别的人才,三流大学开出的待遇往往比名牌大学要高,这就是因为名牌大学本身能为它的老师增值。这些隐性福利会在日后逐渐显现,而你把这个差价算出来,就是市场约定俗成的隐性薪水。反过来说,把市场普遍接受的隐性薪水加上你现在实际拿到手
别算年薪、月薪,算时薪,把加班、通勤时间都考虑进去。
“高频重复工作”对初始工作阶段有益处,想要换成创造型工作,了解“有为才有位” 。也就是说,你先要做出这样的工作,才能得到相应的认同。
造成工作倦怠有三个原因。第一,工作没有乐趣和成就感。第二,工作获得不了奖励与回报。第三,工作获得不了足够的尊重与认可。
第一,面对工作缺乏成就感的情况,应对的方式是寻找适合的位置。
第二,面对工作缺乏回报的情况,应对的方式是转移兴趣点。工作之外先去培养某一方面的兴趣,比如摄影、运动、乐器、旅游、书画,多学门外语也不错。关键不是你学什么或者玩什么,而是每一项有意义的活动都能提高你的自我认知,学习的过程不仅会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也会提高某些领域的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是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
第三,面对工作缺乏认可的情况,应对的方式就是寻求差异化定位,培养专业上的自我效能.
财商
利弊共生性。我们日常在衡量好处和坏处时,往往有一个错误预设,那就是利弊权衡到最后总有一个最优解。然而很多时候,好处与坏处都是一体两面,你要得到优点,就必须承受缺点 。
观察角度。很多人说:现在年轻人下班回家就知道玩手机打游戏,不求上进,把时间都白白浪费了!可是你忘了,从每天累得半死的年轻人的角度来说,“放松心情”这件事情,本来就是很大的利益。不把这个算进来,当然搞不懂他们为什么这么“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