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有一个人,让你想起来的时候,嘴角是上扬的,脸上是带笑意的。因为这个人曾经带给过你温暖,因为你和他/她一起经历过很多美好的事。纵然你们已经分开了,不在一起了,但一起经历的事,依然在记忆的,曾经在一起过,就是拥有。
看着温暖的阳光和温柔的风,我常常情不自禁的会想起小时候,会想着和一个人去旅行,去散步,去吃好吃的,一起做饭,一起搞卫生,一起打羽毛球,一起去游泳,一起去看一部电影,一起骑车去兜风……
白天的时候一起坐在草地上看书,夜晚一起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一起谈天说地,一起幻想着未来,一起怀念过去……
想象着还能不能像儿时那样,去草地里撒欢,去森林里捉迷藏,去田里抓泥鳅,去地里摘瓜果,去水里抓鱼,去街头巷尾串门,天黑了去捉萤火虫……
公司1号门的几棵橘子树开花了,香气四溢,和栀子花的香味很像,白色的花朵,干净清爽,那么矮的几棵树上,开满了花,想来今年又是一年好收成,硕果累累,橘子压弯了枝条。就像小区里的柿子树,花已经开过了,满枝头都是年幼的小柿子,柿子长大成熟的时候,肯定需要人为的增加几根木棍支撑,否则枝干肯定是会被折断的,柿子多重啊,饱满汁多,密度大,树枝压不断才怪,话说这柿子树也真够累的,不过柿子树也真是,柿子这么有份量,还结那么多,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吗?
熟了的柿子比较软,还没完全长熟的柿子,摘下来泡在水里,或者藏在带壳的稻谷里,要把柿子完全埋进谷子里,等个十天半个月,就可以挖不来吃了,挖出来后要检查下,稍微捏一捏,软了的就可以吃了,这样的柿子最脆了,也很甜。还是硬邦邦的,需要继续埋一段时间,不过不要忘记了才好,埋时间太长,柿子就容易腐烂了,这样的柿子只能扔了,肯定是不能吃了。
我有时候我觉得,一个人与一篇文章,一部电影相遇,需要一种缘分,我更愿意称之为一个契机,是的,一个契机,就像朋友圈里分享的很多声音和故事,有的还不错的,就在双方的朋友圈里,看起来很近,不费力气就能获取到,可没有这个契机,就不会看,是的,一天当中有很多事情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并且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一的都去看,也许在将来某个时刻,有朋友极力的向你推荐了,或者标题吸引了我们,那么有了这个契机,我们就能注意到,也就会去看了。
其实有些文章和电影,很早以前,在我们的生活里其实出现过,也可能是我们的一个朋友向我们推荐过,但并没有说文章怎么样,而我们在当时心里想着,等我有时间就去看看,到最后我们也没有去看,时间长了也就忘了,也许那天我们突然想起来了,就有了这个契机,也许是其他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行为,从而让我们想起来了,可在当时我们就是注意不到,因为没有这个契机。
随着人的经历,以及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想法和看法也会随着改变,以前看着无感,没有太深刻的体会,等我们经历了一些事后,再看那些以前我们无感的那些文字,我们会特别有体会,有感触。因为那些文字所阐述的内容,经过了我们的实践。因为我们曾经碰过壁,吃过亏,受过伤,再去看那些文字的时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吗?不就是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感受吗?是那样的真切,于是我们和文字便产生了共鸣,建立了某种联系。对于写下那些文字的作者,就有种亲切感,似乎和作者的距离更近了,感觉像一个从未谋面的老朋友。
契机和缘分的说法有点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缘分讲究是因果,而契机讲的是,引起另一个人的关注的动作或者事务。主动发起。而缘分则是被动。
张德芬老师写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书里面有这样三段话,“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挑剔很多东西,吃的、穿的、用的,还有自己的亲人、朋友……可是我们却从来布挑剔自己脑袋里的思想。它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
从小我们身边的总是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懂事,有责任感,懂事,勇敢,贤惠,温柔,听话,能干,独立……等等。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很多面的呀,我们又勇敢的一面,就一定有胆怯的一面,因为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人,不可能只有在,而没有另外一面。
接受了那么多的‘应该’和理想,我们于是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就是我们每日所思所想的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的思想的正确性。”